0

读者

读者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读者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读者问题。

分享

浏览

3691

作文

253

寄小读者好词好句

全文共 2202 字

+ 加入清单

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准备前往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此时《晨报》副刊开设了由她倡议的“儿童世界”专栏,于是她撰写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刊登在7月29日的“儿童世界”上。此后至1926年留学回国,冰心共撰写了29篇通讯以及《山中杂记》10则。

1926年5月,这些通讯结集成《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冰心用通讯的形式,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自然、祖国、母爱,文笔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是中国较早的现代杰出儿童文学作品。冰心的“爱的哲学”,在《寄小读者》中得到充分表现,影响了一代又代少年儿童。

【好词】:粼粼微波 凉风习习 凝立悄然 海平如镜 斜风细雨 惊天动地 庞然大物 风晨雨夕

膝下怀前 神经错乱 连绵不断 悠然神往 朝露还零 江帆点点 手脚匆忙 谈谈笑笑

【好句】:这次出了吴淞口,一天的航程,一望无际尽是粼粼微波。凉风习习,舟如在冰上行。

到过了高丽界,海水竟似湖光。蓝极绿极,凝成一片。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叠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

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啊,我见到了春天。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变得苍绿了。近处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钻出地面,它们嫩生生,绿油油的。肥胖的小叶儿,像一个个刚刚睡醒的胖娃娃。这一片,那一簇,点缀着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树木也在不声不响地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像小草一样的新芽。柳树的枝条向下垂着,就像一条条线挂在树上。那嫩黄色的小叶片,就像在线上系的花瓣儿。杨树开了花,这些花一串串的,是紫红色的。身上长满很软的小毛,像一只只毛毛虫,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闹上枝头,梨花争奇斗艳……

【原文】

《再寄小读者》

亲爱的小朋友: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你们一定已经上学了;休息了一个暑假,重新回到学校里,一定感到新鲜而兴奋吧。

小朋友,你们的暑假生活过得丰富么?去过哪些有趣的地方?参加过哪些有意义的活动?看了哪些好书或是戏剧和电影?访问了哪些英雄、模范?你们那里下过滂沱大雨了么?河水涨了么?你们参加防涝或是防旱的工作了么?这一个多月中发生过多少值得记忆的事情呵!你们把这些事情,都写在日记上了么?或是写在信上给亲戚朋友们看了么?

小朋友,你们喜欢写信写日记么?你们写的时候觉得有困难么?是不是有时候觉得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呢?或是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来呢?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而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呢?还有,你们是不是也有“提笔忘字”,在信上日记上写下许多错字的时候呢?

今年夏天,我带两个小朋友去逛北京西郊的动物园。这两个孩子都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很聪明活泼。那一回,我们玩得可真高兴。回来后他俩都写了日记。第一个孩子只写了四五十字(里面还有好几个错字!),他只提到某月某日和什么人去逛了动物园,底下就像记帐似地列举了一些动物的名字,什么白熊、大象、猴子、狮子、斑马、孔雀等等,他觉得“好玩极了”,以后就回来吃饭睡觉了。第二个孩子却写了一千多字,他从那天的天气和动物园里的游人等写起,以及那些动物,如白熊、大象、斑马、孔雀等等的动作、形态和皮毛、羽毛的颜色,都写得十分生动鲜明;而且他把我对他们谈过的话,也记下来了!我说:“我小的时候,也逛过这个动物园,那时它叫‘万牲园’,里面只有几只很平常的动物,还有脱了毛的孔雀、老掉了牙的大象……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珍禽异兽,而且差不多每年每月都增加新的种类。”还有我对他们谈的许多外国动物园的情形,他也有条不紊地记下了。他的这一篇日记,写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错字,使人看了很舒服,没有去过北京动物园的人读了,会引起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的感觉。

这个孩子的老师和母亲对我所说的话,证实了我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个好学生。他很喜欢语文课,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是专心地听,笔记也写得很好,从来没有错字;他尤其喜欢读书,辅导员和老师介绍过的书刊,他总是读得很仔细,不但记住书里的故事,还把书里优美的、有力的字句和词汇,都摘记在一个小本子里。他脑子里积攒的词汇很多,又会灵活运用,因此他写起作文来,毫不费力,每次作文他都写得很好,写信写日记,也是如此。老师对他的学习成绩是很满意的,对于他的作文,尤其称赞,认为他已经找到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门径。

语文是一门基础知识,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会了学好了语文,我们才能很好地了解其他的课文,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你们现在的语文课本,里面有许多思想性很高的、写得很好的故事和诗歌,老师们又讲得很好,你们应当抓紧学习的时光,好好地听讲,好好地写笔记,还要细看每个字的写法。把语文学好了,就会同那位写日记写得很好的小朋友一样,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不断地提高。到了你能够很好地掌握文字这个工具,使它能为表达你的思想感情而熟练地服务的时候,你将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而看你的文章的人,也会感到快乐的。

再谈吧,愿你们在新学年中好好地学习语文!

你的朋友 冰 心

一九五九年八月十九日,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技巧1: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 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陕西省中考满分作文《感受生活之美》)

技巧点拨: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快要死了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后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中央台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的朗读,让观众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

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同桌妈妈”16年陪读 儿子以朗读感恩母亲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因为16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6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它是综艺节目,但它不娱乐;它是文化节目,但它不沉闷;它以情感为表达载体,但它很励志。即使落泪,也是有力量的。”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看来,这是董卿的高明之处。

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而超出董卿预期的这一切和郎昆的预期完全吻合。“这个节目得益于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董卿,这就相当于《中国诗词大会》,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董卿,这个你必须承认。” 郎昆和董卿相识20年了,他曾担任2005年春晚总导演,那年也是他的一通电话,董卿站上了春晚的舞台。“董卿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持人,她实际上是一个电视人,一个传媒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她只不过是以主持这个方式来切入。”

《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刘欣在央视工作十年了。2016年3月,董卿为《朗读者》组建团队时,最早找到了他。第一次见面,听董卿讲完节目创意后,刘欣就有点激动,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制片主任,三个人当时就开始“头脑风暴”。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体操王子”李宁日前参加了近来大热的央视节目《朗读者》,在节目中李宁朗诵了巴金的《做一个战士》。随后李宁还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自己的普通话就是负分水平。

主持人董卿在节目开始的时候首先介绍了李宁传奇的运动生涯和经商生涯:1982年世界杯,他获得了六枚金牌,1984年在奥运会,获得了3金2银1铜的好成绩,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体操王子。28年前他从熟悉的赛场走向了陌生的商场,几经风雨几经沉浮,依然用于担当,让我们掌声欢迎朗读者——李宁。

随后董卿对李宁进行了简单的访问,李宁在访谈中谈到了自己这么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表示从运动员到商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勇气。李宁甚至自嘲的表示,自己就是“无知者无畏”。

李宁也谈到了自己的品牌出现危机的原因:“因为这个市场同质化太严重,不但是产品同质化,经营模式也同质化,我们希望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加运动、更加专业。那个之后我们需要放弃一些之前赚钱的(模式),改为一些更专业的,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产生了亏损。”但是李宁随后从幕后再次走到台前,公司也开始扭亏为盈,李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勇气是最重要的。董卿又问道:“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胆小,不像以前那样勇敢,您觉得呢?”李宁坚定地说:“有信心就会有勇气,因为有梦想就会有冲动!”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

李宁今日朗读的文章是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他准备将它献给陪同自己一同成长的人。李宁的声音显得坚毅、果断,充分展现了自己顽强坚韧的性格特点,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朗读完成之后,当董卿问李宁这篇文章那句话能够带给他最深的共鸣时,李宁回答:做一个战士!李宁随后也谈到,这是帮助自己走出1988年汉城奥运会失利阴影的最重要元素。

李宁随后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五年弹指一瞬,转眼间已是2017年。江一燕在这五年间也确是在涵养才情。

除了做演员,她还有许多不同身份: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得令人羡慕。

关于摄影,她曾如此说:“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拍拍;一群人被撼动的时候,拍拍。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细想,时光易逝,来去无形,又或许,时光凝静,流逝的是世界和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一切被定格在时光里,不再有熄灭的从前,不再有缺席的未来,于每一天的自己,于每一刻的生命,相遇,即成永恒。”

2015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颁奖典礼上,唯一一个属于女摄影师的奖项,被江一燕捧走了。

获奖后,江一燕向曾经师从的知名摄影家董建成致谢:

“我的老师董建成,很多年都在拍摄老桥和古建筑,他说随着城市的变迁它们随时可能消失,很可惜。他告诉我按下快门的时候要有心,真心。虽然后来我改行了,但老师的话影响我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我会把今天这个奖杯给我的老师。谢谢他教我摄影和教会我爱这个世界!”

心中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美丽的心灵才能看到美丽的世界。她的作品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悲悯而惊艳。

展开阅读全文

第八期朗读者李宁观后感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宁28年前,今日国内新闻大事件他从获得世界金牌最多的“二十世纪最佳运动员”转型成为了一名商人,从熟悉的赛场了未知的商场。28年来,李宁公司走过了风雨和剧变,每次巨大的都需要“东方不亮亮”的乐观和超越的勇敢才能重新站起来。一起“卿”听朗读者讲述他与“李宁”的故事。

李宁在自己的微博中自嘲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也重申是勇气在自己敢于面对一切低谷和挑战:“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28年前,我还是会选择做一名战士,真的战士,是敢于直面质疑,挑战自我,就像我,操着负分水平的普通话,就敢登上央视朗读者的演讲台,这就叫一切皆有可能。”

1.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节目中,节目组和潘老特意选择的便是当年清华大学学生自治会写的那篇著名的檄文——《告全国民众书》。

节目组除了请来近十位清华校友与潘老共同朗读这篇血泪檄文,还邀请了十多位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老校友:91岁的音乐家茅沅、95岁的历史学者胡邦定、97岁的诗人郑敏、91岁的航天科学家林宗棠等等在场外一同朗诵。

老人们的总年龄加起来有1200岁,但当他们读起这一段“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时,依然像几十年前一样心潮澎湃,群情激愤。

是啊!没有国,哪有家?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4月17日播出的《朗读者》中,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我们的生活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

如今已90高龄的潘老,心里想的依然是还能为人民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儿。

本期《朗读者》的主题是“家”,潘老这一家厉害了,个个都是学霸。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 救国 回家。

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焊接这样冷门的学术方向,潘老谈起自己的专业,一脸骄傲和自豪,核电站和高铁,无论哪个离开了焊接都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定位的是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过、激励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的文字,展现不同的人生故事,让大众感受文学之美、情感之美进而产生共鸣。在现今几乎所有卫视综艺节目满屏充斥的都是娱乐、搞笑、整蛊等毫无文化内涵的速食娱乐背景下,央视如此费心做这档节目,我相信也是为了让大家重拾这个阅读的习惯,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新回到这种纸质书籍的喜爱,我觉得这是特别棒的一件事情。看到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万千感慨,读书和不读书,真的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这就如同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月看,差异甚微;但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壤之别。联想到公司在各站区设立阅览室的初衷和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全体员工的读书热情,营造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提升员工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我们单位才成立一年多,且年轻同志占比大,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的软实力,公司领导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但凡能沉淀下来,善于积累,提升自己的同志我相信终将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并将和公司一并成长,共同奋斗。

我站上很多年轻人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还有人觉得困惑,认为大部分读过的书或文字在实际生活中用不上,而且都忘了,那读书的意义何在?下面这段话是我见过的关于为什么读书最好的回答:“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了,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亦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你的言行、你的思想、你的形象。

在每一个人的气质里,都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真诚呼吁所有同事都坚持读书,相信它会融入你的骨血,就算我们最终跌入繁琐,洗净铅华,同样都是在七尺岗亭工作,却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同样都组建了家庭,却有了不一样的情调,同样都有了后代,却有了不一样的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青春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它在用经典文学之美打动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表演和娱乐的成分。虽然经典的文学加上恰如其分的故事、配之以动人的旋律,的确能带来感官上极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每每想到,当翻开一篇文章,品味到的不是朴素的文字,感悟到的不是每个人不同的心得,而是电视中所传递千篇一律的感情,这何尝不是对文学的误解呢?文学从来不属于一个人,而是每个人;在对文学的理解中,应该有不同,却不应该有对错。

《朗读者》这类节目虽好,但是我们也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它。它鼓励的不是让大家多去看这类节目,而是鼓励大家在感受到文化之美后,能自发地翻开书籍,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嘉宾潘际銮院士的故事

全文共 368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作为中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清华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老对我国众多现代化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山核电站、第一条高铁,这里面都有他的汗水。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朗读者》的舞台上,迎来了一位90岁的老人,“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作为中国焊接科学奠基人,清华焊接专业的创始人。潘老对我国众多现代化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山核电站、第一条高铁,这里面都有他的汗水。

在节目中,以潘老为首,近十位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的功勋级校友,一同朗读清华的《告全国民众书》。

这些中国各科研领域的元老人物,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那年代里,面对破碎的山河,国家因孱弱而遭受欺凌,清华人所发出的奋进的呼号,如今听来依旧令人热血澎湃。

用潘老的话来说,当时念书的目的只有三个:“抗日、救国、回家。”是的,他们那一代人读书,就是为了国家。

1927年12月,潘际銮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家里的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他和许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潘际銮从小就求知若渴,小学读了一年连跳两级,三年级读完,又直接读五年级。就在小学快读完时,抗战爆发。日本入侵,九江告急,一家人只好逃往南昌。

虽然这时他没机会进学堂,却用半年不到的时间,自学了小学剩下的全部课程。

等他考上初中,家人又再度逃亡。一走就是3个多月,一路上躲避日机轰炸,在饥饿和病痛中几度涉险。

1939年,全家抵达昆明。为了躲避日军的轰炸住在乡下,每天要走30里路去上学。有一次他和哥哥不慎被洪水卷走,差点因此丢掉了性命。

饥饿和逃亡,成了少年全部的记忆。从那个时候起,潘际銮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努力学知识,为民族崛起尽一份力。

1943年春天,以各门功课第一的成绩,潘际銮考进著名的中山中学。

两年后,又被保送进西南联大。当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合一,缔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学府,潘际銮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回首求学的岁月,潘老感慨道:“抗日救亡是当时联大师生的共同目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对于我来说,10岁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读书纯粹为了求学问,将来能够救国和报国,功名利禄根本没有想过。”

抱着求知救国的理想,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清华机械系。当时国家急需建设型人才,清华便推荐他到哈工大,跟随苏联焊接专家普洛霍洛夫,学习新兴的焊接技术。

当时这项技术国内一片空白,潘际銮想:“虽然现在还用不上,但在中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这项发展中技术一定会起重要作用。”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哈工大。

当时自愿学习焊接专业的研究生,数来数去只有6个人。他报名时,清华、北大的老师开玩笑说:“你专门到哈工大,去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有什么意思呢?”

潘际銮没有考虑个人,他想到是祖国未来的建设。如果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学一门热学科当然更“划算”。

到了哈工大后,他努力学习,并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极大丰富了焊接的科学分析。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他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随后,他又在清华建立焊接教研组,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就这样,中国的焊接人才队伍,才一点一点壮大起来。可以说,潘老是中国焊接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事实证明,潘老的预见是正确的。他所深入研究的领域,成了国家各项工程建设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20世纪60年代,他率领教师、工人花3年多时间,完成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潘老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最让国人骄傲的,是中国的高铁名扬海外。如今高铁遍布全国,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高铁大国,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高铁运量最多、高铁等级最高,让无数外国人为之惊叹。

高铁之所以能迅猛发展,离不开潘老开创的钢轨焊接技术。“高铁的钢轨要一点缝都没有,全部焊起来,把它磨平、磨光。全国最后总结是焊了66万个头,一个问题都没有出。”

如果没有潘老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就没有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

在核电和高铁两大领域,潘老可以无比自信地说:“中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焊接技术过硬。中国钢轨焊接的水平,超过世界任何国家。”

他不求名利,求的是奉献,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像高铁一样,让世界为之震惊和赞叹。

潘老的科研成果,估计可达数千亿。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身居陋室,上下班骑自行车。

他在清华大学焊接楼的办公室,真是简陋无比。潘老作为学科筹办人,只有一个光线不太好的小办公室,大约10平米。那间小办公室,被已经掉漆的家具和书报资料,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没法下脚。

至于收入,一个月也就万把元。相比老伴儿5000元的退休金,潘老觉得已经非常满足了。

在潘老家里,最贵的也就是两台台式电脑。他一台、老伴儿一台,其他要花钱的地方很少。实际上,作为院士的潘老,待遇要参考副部级干部。

但二老对名利不感兴趣,公司高薪聘请潘老,都被婉拒。如今住在清华的荷清苑社区,还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书房都是用阳台改造的。

至今,90岁的潘老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0个小时左右。他说:“我终身投入这个事业,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是赚钱牟利。”

不但是科研,对于祖国人才的培养,潘老也是竭尽所能。1993年,潘老应桑梓之邀,担任江西省南昌大学校长。

当时江西是个“三无省”,无重点高校、无学部委员、无博士点。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潘老,65岁到南昌大学“救火”,将当初西南联大的育人之风,带到了这所不起眼的学校里,大力推行本科教育改革:

对各学期未修满规定学分数60%的学生,要求缴纳全部培养费,并跟班试读一次;仍未修满学分数60%以上者,予以退学;对公费生和自费生实行滚动竞争,学习不好的公费生可能转为自费生,而学习好的自费生则可以转为公费生。

这些让国内高校同行瞠目的制度,均有着浓厚的联大烙印。很快,南昌大学学风陡转。

1996年,南昌大学“211”预审通过;2002年,南昌大学成为江西省唯一一所“211”重点大学。

任职校长10年间,潘老从不为亲近搞特殊关系。他的学生和下属,从未沾光。

学生张华在南大任教,并没有“获得更多资源”。相反,潘际銮跟他说:“你就默默无闻地干,自己去争取课题,别指望在学校拿钱。”

给潘老做了6年秘书的徐丽萍,在潘上任时是正科级,直至潘老卸任,职级都没有改变。

徐丽萍笑称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潘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学术研究、培养人才,多亏了贤内助,北大才女李世豫。

其实早在去年,潘老和夫人,就因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红遍网络。两人衣着简朴,却浑身上下,散发着无比浪漫的气息。潘老夫人看到有人抓拍,还俏皮地伸展手臂,露出充满幸福的笑容。

后来,两位老人的信息曝光,大家才知道潘老的真实身份。而那羡煞旁人的画面,不过是二老的简单日常。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一直是这样走过来的。

潘老读书的时候,根本没有心思恋爱。1950年,李老师到北京考学,正好遇到老乡与潘老同屋。潘老和老乡就让出了房间,还主动给李老师辅导功课。

两人认识了三个月之后,潘老就去了哈尔滨学焊接。没有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一别五年,恋情却不受影响。五年后,两人结为夫妇,一过就是几十年。

没有昂贵的座驾,也没有华丽的衣裳。风风雨雨,朝夕不改,家里事李老师一人照管,给了潘老巨大的支持。

经济收入方面,李老师也说:“要高薪干什么,生活够了就行,不要整天想着挣多少钱。我们这些人搞科研目的不在钱,就是要搞创新。国家有进步,工业有进步那就好了,人民的生活就好了。”

所以,两人穿着朴素的衣衫,如神仙眷侣被抓拍下来时,许多人了解后都说:“那个年代的人真的不一样,爱上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做一份工作,就坚持一辈子;研究一个专业,就耗尽一生。”

潘际銮的生活,从来都是平平淡淡。每天上午8时30分,在家吃完夫人准备的早餐。他就蹬着电动自行车,到清华大学焊接馆上班,带着20多人的团队干活。

傍晚6时,他蹬车回家,老伴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晚上上网、回回邮件,一天便过去了。

可是在这样的平淡中,他们却有着别样的欢喜。高铁验收时,李老师受邀体验,心里无比高兴,替潘老感到自豪。

“验收的时候坐到高铁司机旁边,我心里高兴死了。又很害怕,那可真快!我们从来没坐过那么快的火车,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

现如今,潘老年龄大了,为了安全,不再骑车带老伴兜风,但浪漫情调还是不减。

他曾翻出许许多多老照片,偷偷做了一个相册,作为钻石婚的礼物送给李老师。简朴的相册,打捞起层层叠叠的时光,记录了60年里风风雨雨的陪伴。

这样历久弥新的爱情,在各种欲望泛滥的社会里,真是一股暖心的清流。二老的生活简朴、自在随心,对国家的那份赤子之心,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生一件事,一生爱一人!这样的简单和纯粹,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尤其是在浮躁的世界里,需要抵御更多的诱惑,不被欲望的身影所左右,坚守住自己的内心。那样的一颗心,比金子还要宝贵。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2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做一个文明的读者初中作文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图书,愿意在它的熏陶下成长;我爱图书馆,愿意在它的怀抱中阅读。

我家附近的老年协会中有一个狭小的图书馆,图书馆虽小,但对我的吸引力却很大。其中,对我吸引力最大是历史类书籍。一场场惨烈的战争,一个个勇猛的人物,一页页生动的历史,都在这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在抗日战争中学会团结、珍爱和平、在困难时刻与国家共渡难关;在洋务运动中学会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

后来,文学作品慢慢与我靠近,我渐渐地对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发人深省的故事、热情奔放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都在这璀璨的文学星空里熠熠生辉。在《简爱》中学会坚强、勇敢;在《水浒传》中学会行侠仗义,朋友之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然而,有一天,当我跨进图书馆的门时,眼前的画面惨不忍睹。一本本图书杂乱的躺在桌子上、地上,童话类的书籍放在历史类书籍的书架上,椅子也东倒西歪。原来,这里来了一群吵闹的小朋友,由于不清楚作文图书馆的规则,而打破了图书馆原有的宁静。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我便在那里担任起了图书管理员。每天负责借书、记录图书的借出情况、打扫图书馆的卫生、整理图书,将图书馆打理得井井有条。

图书馆中每天人来人往,忙得不可开交,人们在获取知识后常常用脸上的笑脸来表达喜悦,这也让我心中喜滋滋的。

不仅如此,这一工作使我的阅读习惯也有所好转。以前的我,走进图书馆后,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书本,找个安静的位置坐下,静静地看着,却从不在意是否弄脏或弄破了图书。然而现在担任了图书馆了以后,才明白书籍也需要受到读者的尊重和保护。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图书馆就像一个厨房,里面摆满了美味佳肴。

知识改变命运,而图书无疑是传播知识的最好途径,图书馆是传播的最佳场所。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读者,积极地走进图书馆,为建设书香社会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上,准时与《朗读者》相约。

昨晚八时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悦耳动听的钢琴声,央视一套主持人董卿身着一套干练的白色职业装向观众款款走来,拉开了《朗读者》第十一期的序幕。这一期的主题词是“那一天”。

董卿的开场白是“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19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着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今天就让我们和一位又一位朗读者一起来回顾那一天。”

在科学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第一位朗读者,他的想象力一定是超乎寻常的,他也把我们中国的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准,他的六部长篇科幻小说和三十多篇短篇科幻小说共计四百多万字,都创作于一个偏僻的小城。刘慈欣朗读的是史蒂夫·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的片段。谨以此篇,献给把他带上科幻之路的阿瑟·克拉克。

我们常说时间留不住,但是总有一些美好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被摄影师用他们的镜头定格下来。中国照相馆,已经有八十年的历史了,称得上是中华老字号。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就是中国照相馆的特技摄影师姚建中。1947年10月12日那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王起洪、吴文霞夫妇这对夫妇来说,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他们俩结婚的日子。他们走进中国照相馆,而后每隔五年,夫妻俩都会去中国照相馆拍一张结婚纪念照,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1947年10月12日的那张结婚照,是姚建中的父亲拍的,2007年之后的照片,都由姚建中来拍摄,今年是王起洪(93岁)、吴文霞(88岁)夫妇这对夫妻结婚七十周年,已经牵手走过白金婚。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为了那一天,中国人等了一百五十年,所以当米字旗缓缓降下,当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冉冉升起,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三军齐发,那一天,所有中国人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接下来这位朗读者,那天就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场。作为外交官,他见证了外交世界的风云变幻、暗潮涌动,他就是安文彬。他朗读的是革命先烈方志敏用血和泪写出的一篇文章《可爱的中国》,献给二十年前的那一天——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

金士杰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演员,被人们称为老戏骨,台湾有媒体评论他说虽然入行晚,但是能够震动江湖,在他六十五年的人生岁月里,一定有许许多多难忘的时刻,但是他却用奇幻来形容那一天,是怎样的一天呢?就是2011年5月,他的龙凤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他六十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胎孩子,他朗读的是《相约星期二》,献给他两个可爱的孩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诗描绘的是梅花清雅香逸的形态,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不仅她的名字暗合着这首诗,而且在她身上,她的性格也颇有一些梅花不畏严寒的倔强劲儿,江疏影朗读的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的作品,也是经典小说《飘》,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人们。

1984年11月20日的那一天,一个由科学家、军人、建筑工人、记者等五百九十一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他们将要在南极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而那样的一支庞大的科考队的领队叫郭琨。到目前为止,我国建成的四座南极科考站中,有两座是他亲自率队指挥建设而成的。可以说他经历过暴虐的环境,经历过与死神的擦肩,接下来有请科学家,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站长郭琨(82岁),他们几乎是斜穿了太平洋,而后到达了世界上最南端的一个国家阿根廷,稍作补给之后,再开往南极的乔治王岛,这一路,穿越五个风带,两个季节,十三个时区,大家伙编了一个顺口溜:“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南极的暖季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那时留给我们科考队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了,他们却仅用四十天的时间建成了长城站,创造了不可思议的神话。从1984年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南极科考队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把足迹留在了那样一个充满科学之谜、冰封雪埋的世界里,虽然那一天已成为过去,但是那几代人愿意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精神,值得永远被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一开始看到《朗读者》介绍,想起前不久才结束的同为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心里念着这一定又会掀起收视狂潮。看到第一期前半部分,才想起了类似的节目《见字如面》。

今天不谈节目内容,谈现象。一股脑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类节目让我们看到的是电视人在试图拯救现在趋近于数典忘祖的年青一代。不幸的是这个出发点本身隐藏的文化流逝之痛,而幸运的是从颇高的评价中看出这些电视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用那句很老但很经典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于电视人和中国文化均是如此。当你看到满屏的真人秀和鲜肉,真的不会觉得被娱乐和综艺侵占太久的电视行业是在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博弈中垂死挣扎。是时候换换口味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

我们该被其包含的多样文化性而折服。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告别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清明时分,雨落人间伴离殇。本期的《朗读者》也以借“告别”为主题词,和大家一起体味世间百态的告别。

这一期董卿请来的嘉宾有姚晨、曹文轩、程何、李立群、维和部队英雄、张国强以及王蒙先生。告别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总是带着一些忧伤,告别的人有很多,不仅仅是血缘之别。

微博女王姚晨,要诉说的告别是曾经在自己家待了三个月的保姆。在初为人母的时候,她请来一个强势又会批评自己保姆,虽有不甘,却在在离开之时不舍落泪。这是生的告别,是萍水之中的相逢之别。

以一本《草房子》而名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借《草房子》的选节来怀念自己的父亲,他的朗读不仅仅是读,让人觉得更像是聆听,或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青年翻译家程何要告别的是和她一样热爱音乐剧的罗颖珊,因为自己未能在和她诀别前完成《堂吉诃德》而留有遗憾,而今天的朗读,献给她,告诉她自己已经做到了,相信她也看到了。

著名演员李立群最难忘的告别是与母亲最后的诀别,未能见上一面,却能说出“不遗憾”,我们可以理解他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而更加思念母亲的心情。

中国维和部队的英雄们要告别的是自己的战友申亮亮,因为一场突然的袭击一个年轻的生命被定格在呢个黑暗的夜晚,和他们一起朗读的还有我们演员张国强,这是与英雄的告别,饱含泪水与崇高的敬意。

当代文学作家王蒙先生的朗读要献给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超乐观主义让他笑对离别,我们看不出他的一点儿伤感,他说因为他读的,他们都懂。

就像董卿说的,告别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告别。也像曹文轩说的,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离别。惟愿我们珍重彼此,不枉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朗读者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眼泪是无色的,但它饱含着生命丰富的色彩”。这是《朗读者》第六期的引子。在这一期四位朗读者的朗读中,最最打动我的是演员斯琴高娃的朗读,从她的朗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位一直饰演妈妈的演员,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斯琴高娃无可不表现出自己的坚强,拍片时受的再重的伤,她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可当她说自己的老年妆使母亲流泪时,我心里的那根弦被深深地触动了---天下母亲,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快块的老去,她希望儿女青春永驻。在母亲心中,儿女永远是年轻地模样。

斯琴高娃已成为举世瞩目地出色演员,可她母亲仍处处为她担忧,为她牵肠挂肚。要知道,在母亲眼中,儿女永远是儿女,不管你地年龄,身份或是地位怎么改变,儿女永远是母亲牵挂地心头肉。这让我联想到我和我的母亲。

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妈妈比我还着急,每天帮我找错因,出题目,反复练习,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回来妈妈一见到我放松,拖拉时间,就无心备教案,苦口婆心地劝我努力。可我却任性地顶嘴,伤透了妈妈地心。晚上睡觉时,我也经常听到妈妈说梦话:“女儿,怎么办呀?”那时的我觉得这是当妈妈都有的唠叨,嫌妈妈聒噪。现在想来,那是妈妈在为不争气的女儿担忧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斯琴高娃的朗读让我为自己当时的逆反羞愧不已。高娃老师用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来表达自己的心事。她的朗读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深的情感,那样亲切,那样深沉,读到高潮处,朗读者与听众都会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其实,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早已被感动的泣不成声……

文中作者的母亲走了,母亲在世时,他嫌母亲啰嗦,可等他们娘俩阴阳两隔了,他却时刻都在怀念母亲,怀念她对自己的叮咛,呵护,怀念母亲生前说过的每句话,做过的每件事情……

人们往往都会如此,失去才倍感珍惜。庆幸的是,我终于意识到,我能每天听到母亲的啰嗦,听到妈妈发自肺腑的教诲,何尝不比斯琴高娃,贾平凹等名人幸福呢?我想,我不能向他们一样,任着母亲的叮咛、啰嗦与爱随着时光一起悄然溜走……

无色的泪,多彩的情。我要牢牢把握住母亲对儿女的这份爱,这份情,我决不等时间老去而蹉跎了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