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语妙笔生花的故事(20篇)

边缘之隅,兴许大雪弥漫,星空暗淡,平添彻骨寒意,无限悲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开边缘,不曾凄凉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4419

作文

1000

篇1:关于三的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个很穷的人,他的全部家当差不多都装在他的腰包里,而他的腰包里从来就没有过银子。

有一回,他意外地得到三百两银子。这可让他又喜又忧,放在自己家里吧,这个穷家只有四壁,哪儿也不是存放的地方;要是放在人家那里,人家一耍赖,谁会相信他这个穷汉子有三百两银子?要是整天带在身上,别说不方便,万一被人发现,轻则被偷被抢,重则性命难保。

“我的青天呀,我有钱了,怎么还是不得安生呢!”这个人暗暗叫苦。 就这样,他从白天考虑到晚上,又从晚上考虑到凌晨,这一夜,他在万分紧张和焦虑中度过。门外大树上传来一声“呀”的鸟叫,这个人的心差点被吓得跳出来。他稍稍安定后,终于有了主意。他趁着夜色,扛着铁锹,拿着带告示的木棍,腰间藏着三百两银子,来到大路口,一锹一锹地挖下去,挖了一个洞穴,然后将腰间藏着的三百两银子卸下来,轻轻地放进去,用土填埋压实,最后把带告示的木棍楔入埋银子的地方,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第二天早晨,喜欢到处溜达的邻居王二来到大路口,一见这情景,先是纳闷,随即他就笑了起来。他急忙跑回家,拿来铁锹,三下五除二,就挖到了银子。他把银子拎回家,心里却是一阵紧张。他想:我偷挖了人家这么多银子,人家必定要告官。官府来人查办,万一怀疑到我怎么办?对,为了不让人家怀疑到我,我可以——

于是,他拿起笔墨,奔向大路口,在木棍的另一侧认真写上:“隔壁王二不曾偷”!然后他又把木棍小心地插回原处,放心地回家了。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出处】传说古代某人将银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里王二看见牌子;就把银子偷走;也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隔壁王二不曾偷。”

【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年代】古代

【例句】他极力说这事与他无关,可脸却红红的,这真是~。

关于三的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点评

王二这么一写,更加能证明这银子是他偷的啦。故事中的两个人是不是很可笑?愚蠢的谎话正好暴露了他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刻意隐瞒,反而暴露,这句话我们要铭记在心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小故事大全精选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负”是背着;“致”是送到。比喻能肩挑重任。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着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大器晚成,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老子》。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事吧!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成语可以分为融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三种类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小学成语故事小学成语故事:始作俑者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读书虽然不是唯一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关于古人悬梁刺股的勤奋学习故事你了解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口废弃的井里,居住着一只青蛙。这只小青蛙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可满意啦,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喝足后,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瞧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起话来:“喂,海鳖兄,快过来,快过来啊!”于是,海鳖来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住处。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一瞧,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儿。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昆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我过得快乐呢!我独自一人占据这口废井,自由无比!海鳖兄,为什么不进到井中观赏游玩一下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感到盛情难却,便走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好慢慢地退了回去,反问青蛙:“你见过大海吗?”青蛙摇摆头。海鳖接着说:“海的广阔,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个年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个年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也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享受快乐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据此,后人演绎出了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遇人不淑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ù rén bù shū

【出处】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涉淑矣。 《诗经·王风·中谷有蓷》

【解释】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用法】作谓语;含贬义

【结构】紧缩式

【同韵词】神情恍惚、豕窜狼逋、汗不敢出、妙语连珠、韫椟未酤、乘虚迭出、东冲西突、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罪不胜诛、屋下作屋。

【年代】古代

【谜语】坏老公

【英语】to be married to a bad husband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诗描写女人的艰难生活,谈到女人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很不容易,如果错嫁一个负心人,生活就会不幸福,直到最后被丈夫遗弃,她只有痛苦地叹息自己遇人不淑。

【成语举例】谁知彩凤随鸦度,遇人不淑遭摧残。 清·陈春晓《卖花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封豕长蛇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fēng shǐ cháng sh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复兴吴国,并趁楚国内乱时出兵伐楚,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伍子胥的原好友申包胥奉楚昭王之命赴秦国求助,在秦哀公面前说吴国是封豕长蛇,一旦占领了楚国就会向北发展,秦哀公出兵援楚。

【出处】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左传·定公四年》

【解释】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坏人

【近义词】毒蛇猛兽、牛鬼蛇神

【相反词】祥麟威风

【成语示列】而今而后,所当有利兵坚盾,环卫其身,毋俾封豕长蛇,荐食上国。  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良莠不齐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良莠不齐是形容好坏都有,那么这个成语故事是怎样的呢?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汉字书写】:良莠不齐

【汉语注音】:liáng yǒu bù qí

【成语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可与“五方杂处”连用。

【良莠不齐的意思】:良:好;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这里指坏的意思;好苗和野草混杂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好坏难分。

【良莠不齐的近义词】:鱼目混珠、混淆视听、泥沙俱下、混淆是非、参差不齐、良筹不一、犬牙交错;

【良莠不齐的反义词】:泾渭分明、不分轩轾、不相上下、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良莠不齐的故事】

“稂”俗称狼尾草,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还有一种和“稂”同类的野草叫“莠”,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鱼龙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意思是说: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郁郁葱葱,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滥竽充数的人。明朝人田艺衡在《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义词),意即指不高不下,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才或碌碌无为没有出息。

【良莠不齐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清.八宝王郎《冷眼观》第四回:“现今上海租界里那起报馆主笔,良芳不齐,五方杂处,倚着那‘言论自由,有闻必录,这八个字为护身法宝。”

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你对那巡长说,难民们良莠不齐,要是发生了什么事,他这巡长可担当得起吗?”

【良莠不齐造句】

尽管这些都是伯乐相马通过精挑细选找出来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其实也还是良莠不齐的。

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候选嘉宾,非诚勿扰的男嘉宾们拿着平板电脑小心翼翼地挑选自已的心动女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hí nián pà jǐng shén

【典故】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释义】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心有余悸

【结构】复句式

【相近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押韵词】播土扬尘、锦字回文、余风遗文、王司敬民、叱咤风云、束手就禽、随俗浮沉、侃侃訚訚、蛮睫螳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明成化年间,苏州倒运汉文若虚拿朋友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随商船航海,到了国外他一篓橘子卖了百两银子,朋友劝他买一些货物回去倒卖,他运气特别差惯了,就说:“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成语示例】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现在还心有余悸。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化雨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春风化雨”系由“春风”及“化雨”二语词组合而成。

“春风”是出自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

根据记载,孟简子曾经在梁和卫当过宰相,获罪后逃亡齐国,管仲前来迎接并且问在梁和卫时门下有多少人?至今还跟随在身边的有几人?孟简子回答说从前门下有三千使者,现在只剩三人跟在我身边。其中两个是因为在没钱时,我出钱帮他们埋葬父亲和母亲,另一个是因兄长被关,我代为出力营救。

管仲听了之后,上车时感叹说:“如果我不能像春风给人感化和恩泽,也不能像夏雨一样及时加惠于民,我必定会失败。”

“化雨”则是出自《孟子.尽心上》,内容是写君子有种教人的方法,分别是像及时雨一样及时的润育教化、成就他的德行、通达他的才能、应答他的问题以及没有在门下受业,但私自以君子的言行为榜样,来培养自身这五种。

后来这两个成语典故被合用成“春风化雨”,用来指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及雨水;亦用于比喻师长和蔼亲切的教导。

春风化雨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ūn fēng huà yǔ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解释】化雨:适时的雨。像用和暖的春风吹拂人;似及时的雨水滋润大地一样。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

【近义词】化雨均沾、春风风人、春风夏雨

【反义词】误人子弟

【例句】王老师春风化雨数十年,桃李满天下。

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化雨点评

在现代社会来看,春风化雨这个成语大多用来形容师长的教诲,不知道你们是否已经遇到了良师益友了呢?也许现在你并不觉得对你的人生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你有多幸运遇到了这群帮助你走向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由寓言故事得到的成语三:献鸠放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

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末年,成纪(今甘肃秦安地区)隗(wěi)嚣组织武装力量反抗王莽统治,攻占陇西、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后刘秀任隗嚣为西川大将军。为阻止占据成都的公孙述势力向外发展,刘秀写信给隗嚣,希望他阻击公孙述的侵犯。信的大意是:如公孙述进兵汉中,图谋长安,我希望借重将军的兵马旗鼓抵挡之。如你能这样做,我就算得到上天的赐福。人们由刘秀信中“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引申出“旗鼓相当”,比喻势均力敌或力量不分上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混混沄沄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gǔn gǔn yún yún

【近义词】:滔滔不绝

【反义词】:时断时续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明良论二》:“大臣无耻,凡百士大夫法则之,以及士庶人法则之,则是有三数辱社稷者,而令合天下之人,举辱国以辱其家,辱其身,混混沄沄,而无所底,厥咎上达下,象似水!”

【成语解释】水流汹涌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混混沄沄造句】他说起话来就混混沄沄,一刻也不停歇。

【混混沄沄的成语故事

《明良论》是龚自珍于1813年至1814年(嘉庆十八年至十九年)写成的一组政论文,共四篇。当时他才二十二三岁左右。该篇是第二篇。1813年,河北、河南、山东爆发了天理教农民起义,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其中一支起义队伍曾经袭击皇宫,嘉庆皇帝颙琰(yóng yǎn)十分恐慌。他一面连续颁发“谕旨”,大骂官吏们“寡廉鲜耻”,把发生危机的责任推到他们身上;一面又变本加厉地推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一套“治民之术”,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龚自珍面对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激烈斗争,感到地主阶级已不能按照旧的一套统治下去,必须进行改革。因此,他站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立场上,针对颙琰的“谕旨”,写了《明良论》,大声疾呼变法革新,并从君臣关系、用人政策等方面揭露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着重指出腐朽的根源在于君主极权和“不思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解衣推食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iě yī tuī shí

【出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释】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爱惜人才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助人为乐、慷慨解囊

【同韵词】聪明正直、泛泛其词、鼎力扶持、顽钝固执、厚礼卑辞、迫切陈词、沽誉买直、各有所职、振振有辞、借故推辞。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成语示例】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五颜六色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暮春时节下江南,在潺潺流水边一走,漫山遍野莺飞草长、各色花开,原是万紫千红开遍、叫人目不暇接。远远看去,五颜六色,好似水彩画一样动人。

五颜六色,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巴金《春》七:“淑英刚跨进门槛,就看见好几个人站起来,五颜六色的衣服几乎使她的眼睛花了。”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今也常比喻各色各样或事物令人分辨不清。

说起来,成语中提到颜色的有不少,比如“五彩缤纷”、“五色斑斓”、“五光十色”、“目迷五色”等等。但是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会涉及“五”,而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光谱色“七”或者三原色“三”之类,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中国古人对颜色的认识说起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天然矿植物制作原始颜料。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可见,其图案已用红、白、黑三种颜色描绘;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彩陶,有褐色和橙色的花纹。

另一方面,古代耕和织是最重要的生存手段。中国最早发明了丝,并把它运用于丝绸业。与纺织相应,中国的染色业发展得也较早。据古书记载,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的染色技术就已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并且有了专门从事染色的染匠。丝绸染色对颜色的影响,表现在产生了一系列以糸部为义符的颜色字。《说文》记载的糸部颜色字有:缚、缟、绿、缥、纁、綦、绌、绛、绾、缙、綪、缇、縓、紫、红、繱、绀、綥、缲、缁、絻、綟、绢。新附字有:缃、绯、緅。古人对颜色类别差等观察得异常精细,即使是非常近似的颜色,也要详加区别。

随着时间推移,古人开始对颜色进行基本的归类,“五色”的概念便产生了。“五色说”是在中国传统的“五行说”影响之下产生的。“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基本思想,五行指木、金、火、水、土五种基本物质。在五行的基础上,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又衍发出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方可与五色相配。《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引皇氏云:“正谓黄赤青白黑,五方正色也。”《尚书`禹贡》记载,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大概是关于五色最早的记载。随着五行说的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五色说在古人的观念中逐渐形成固定模式。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均可归于五行之列。基于这种思想,他们认为绚丽多彩的种种色品也都由五色构成。正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孙子兵法`势篇》)。《周礼`考工记`画缋》:“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色、五方是由五行附会衍生而成,与五行一样都是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借以说明事物构成和运动的规律。五色指古人所说的正色,除五种正色外,古人还有间色之说。

《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引皇氏云:“不正为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古人认为黄青之间是绿,赤白之间是红,青白之间是碧,赤黑之间是紫,黄黑之间是骝黄。把五行之色视为正色,余色皆为间色,且认为间色是由正色相杂而成,这种“正色—间色”学说可以认为与现代的“三原色”理论有相通之处。从现代色彩学观点来看,正色确实是重要的基本色。目前印刷、印染和油漆技术中仍广泛使用蓝、红、黄三种颜料,以不同的比例调和配成各种彩色,因而称之为“三原色”。至于黑和白则视做决定色彩明度的两端。古人把青、赤、黄、白、黑定为“正色”,是对基本色的正确认识和运用。

对“正色”和“间色”的区分,是与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春秋末期盛行宗法制,以等级为基础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主张一切社会关系都不能超越等级的规定,以达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荀子`礼论》)的社会秩序。儒家尚礼,礼的核心是别尊卑,明贵贱。反映在色彩上,就是正色为尊,间色为卑。在服装的颜色上有明确的等级制度,所着服装的颜色十分讲究。孔子就曾为了维护周礼,极力贬抑紫色,《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即绀、緅、红、紫都是间色,君子不以之为祭服和便服的颜色,且“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

五色说无疑有它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光学认识的发展,五色观念却妨碍了古人对丰富多彩的光色散现象做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自然界常见的色散现象有虹霓和晶体散射两类。“赤橙黄绿青蓝紫,维持彩练当空舞。”彩虹自古为人所喜爱并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对虹的观察认识。如《楚辞`远游》描写虹:“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唐初孔颖达指出,“日照雨滴”是虹的成因。宋代孙彦先解释:“虹乃余种日影,日照雨则有之。”百年后朱熹进一步指出:“虹非能止雨夜,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散射雨气。”这比西欧培根(1214~1294)主张虹是空中无数水滴多引起的说法早了一两百年。南宋程大昌对单个水滴的色散现象做过仔细观察,在《演繁露》中写道:“凡雨初鬓,或露之未啼,其余点缀于草木枝叶之末,欲坠不坠,则皆聚为圆点,光莹可喜……五色具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

虹是天然的色散现象。关于虹的形成,直到300年前捷克科学家玛尔其用三角柱bō璃将阳光散成彩虹,才得到比较科学的解释。

关于晶体色散现象,其实比玛尔其还早400多年,我国医学家寇宗爽著作《本草衍义》(1119年印行)就有用菩萨石把阳光散成五色圆光的记载:“嘉州峨眉山石与五台山石相似,出岩窦中,名菩萨石,其色莹洁,状如泰山狼牙、信州永昌之类,映日射之,有五色圆光,其质六棱,则光彩微茫,间有小如樱珠,则五色粲然可喜。”

寇氏的记载中明确指出了这种石材是一种透明的六棱晶,可见引起色散现象不独是三棱镜。后来明代陈文烛在1575年写过的峨眉山记以及明代天台人士王氏于1588年写过的游记也都记载了这种石头以及色散现象。后者不仅见到并收藏了这种“放光石”,而且指出了铜鼓门隙用阳光照射的过程。此后,明代大科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种“菩萨石”:菩萨石,又名放光石。金石部还有“菩萨石”一条,指明其可以散射阳光,以及在医药上的价值。

北宋《杨文公谈苑》中记载:“上饶水晶之类,日射之有五色。”明末,著名学者方以智对前人观察到的各种色散现象做了全面总结,他在《物理小识》中写道:“凡宝石面凸则光成一条,有数棱者,则必有一面五色。如峨眉山放光石,六面也;水晶压纸,三面也;烧料三面水晶,亦五色。峡日射飞泉成五色;人于回墙间向日喷水,亦成五色。故知虹霓之彩,星月之晕,五色之云,皆同此理。”

由上述可看出,我国古代色散理论以五色说为基础。古人认识到日光被透明体散射后产生五色。这就是我国从战国至清初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中国秦汉前关于虹等色散现象的认识水平与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西方水平不相上下,而且《楚辞》的创作时代与亚氏生活的时代也基本一致。但中国古人历经2000余年的观察研究,直到方以智关于虹等色散现象的描述,仍然未脱五色说之寞臼;而西方经历了同样时间的研究后,却得出了正确的七色说,并且用反射和折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色散现象的机理。就有可靠文献证据的时间而论,中西大致相当,都是从公元前4世纪前后到公元17世纪中叶;就实践经验而论,中国从先秦至清代,各个时期都有不少人对各种色散现象作过观察研究,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留下的史料不比西方少;就研究方法而论,中西都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方法,而且程大昌对单个水滴的观察研究比笛卡儿的bō璃水球实验早500年左右。因此,从这几方面来看,中国绝不比西方逊色。但中国却未能达到西方那样的结果,大概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古代对光的折射性质认识不足,二是受五行五色观念的束缚。前者影响了古人对色散机理的深入理解,后者制约了古人对色散现象的详细观察和描述。

五色说,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对颜色的超前认识,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色散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成语故事8:熟能生巧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年级学生睡前成语故事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释读】

比喻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网开一面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wǎng kāi yī miàn

成语故事】商朝初年,商汤外出,见野外有人张四面网网动物,他对天而祷告:“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商汤笑着说:“可以了。”就命人去掉三面网,说:“想左就左,想右就右,一切都入网。”诸侯们听说后称赞商汤德行很高能自动网罗一切。

【出处】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史记·殷本纪》

【释义】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相近词】宽大为怀、宽宏大量

【相反词】小肚鸡肠、心胸狭窄

【成语造句】

◎ 当部队的纪律终于网开一面,那滋长着的东西冲破地壳的禁锢而迸发为火山。

◎ 高个乘警用俨然网开一面的语气说。

◎ 安全套应不应该被视为特殊的性保健用品而被法律网开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千里迢迢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qiān lǐ tiáo tiáo

成语故事】传说汉明帝时期,汝州南城秀才张邵与楚州山阳秀才范式,两人结伴到洛阳应试。他们结为莫逆之交,相约来年重阳在张邵家聚会。范式因经商误了约期,便自刎而死。他的灵魂千里迢迢去会张邵。张邵也千里迢迢去拜谒范式的尸体,之后也自刎而死。

【典故】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释义】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形容路途遥远

【近义词】不远千里、天南海北

【相反词】一墙之隔、朝发夕至、近在咫尺

【英语】fromagreatdistance

【成语造句】

◎ 一位现为师职干部的他们的老下级,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他们。

◎ 她最大的错误是千里迢迢来这里,找了父亲这么个人,她自己来倒也罢了,可她把我也携来了。

◎ 事实上,奥丽维亚后来落魄巴黎,贫病交加,千里迢迢送来巨额支票和无限安慰的仍然是不念旧恶的琼·芳登。

◎ 虎妈妈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它没有白辛苦,千里迢迢地奔波,总算摆脱了猎人,找到了一块生存之地。

◎ 妈妈千里迢迢寻了这么一个人,真使我为她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梧桐树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油的发亮了一般,柳树的树枝,随风飘荡,在某一片叶子下,住着一只蝉。

这是一只又肥又大的蝉,它十分的快乐,只听“知了——知了——”它还唱着歌呢!

但令蝉意想不到的是,在树枝的最底部有着一只馋嘴的瘦螳螂。螳螂心想:我已经好久都没有吃到食物了,这只肥蝉看的挺顺眼,不如吃了它,好填饱自己的肚子,想着它便露出了自己锋利的爪子。

这只螳螂躲在了另一片叶子下,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等待着,等待着,蝉的身体爬到了叶子上面,螳螂用爪子把口水擦掉,慢慢地接近蝉,“砰”的一声,蝉被行动敏捷的螳螂用刀控制住了,蝉扭动着身子不停地挣扎,但是它最后还是没有战胜自己的天敌——螳螂……

螳螂美滋滋地吃着皮香肉嫩的蝉,心里甜甜的,它用自己锋利的刀割下蝉的皮,鲜美的肉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它正在细嚼慢咽的品味。

但令螳螂也意想不到的是,在它的身后有着一只馋嘴的黄雀,黄雀想:我都观察你们很久了,小螳螂,跟我比,你还是嫩了那么一点,哈哈,你是逃不出我的魔爪的。本来正在享受美食的螳螂,被黄雀猛的一扑,受到了惊吓,还没缓过神来,原本拼命挣扎的它,便在凶猛的黄雀嘴下一命呜呼了。

正当黄雀品尝时,树下有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儿,用自己的弹弓瞄准了那只黄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神话的成语故事夸父逐日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做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产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

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

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他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泽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据说,位于现在河南省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间。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后人把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三令五申成语故事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三令五申: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令五申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

[正音]

申;不能读作“sēn”。

[辨形]

申;不能写作“深”。

[近义]

发号施令千叮万嘱

[反义]

敷衍了事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

[辨析]

~和“谆谆告诫”都有“劝告;告诫”之意。但~一般是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的命令、告诫;态度严肃;具有强制性;而“谆谆告诫”可以是平级平辈人之间的告诫;态度温和;不具有强制性。

[成语故事]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这故事原出于“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后来;人们把孙向女兵再三解释的做法,引伸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