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典故【合集20篇】

森林里有只小狐狸,你知道它的故事吗?下面就由小编为您带来与动物有关的成语故事典故,欢迎阅读。

浏览

5681

作文

1000

篇1:简短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時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時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堤溃蚁孔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ī kuì yǐ kǒng

【典故】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喻老》

【解释】堤坝因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小疏忽会酿大错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堤溃蚁穴

【同韵词】万夫之勇、连枝共冢、雾起云涌、摩肩擦踵、鼻青脸肿、戎事倥偬、风起浪涌、半懂不懂、恃强怙宠、汗流至踵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于筑堤防洪,并勤查勤补,经常巡视,一发现小洞即使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填补,不让它漏水,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白圭任魏相期间,魏国没有闹过水灾

【成语示例】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忠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成语故事2:河清海晏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渊不两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一渊不两蛟

【汉语拼音】yī yuān bù liǎng jiāo

【近义词】:一山不二虎

【反义词】:和睦相处、宜室宜家

【成语出处】

1、《文子·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

2、《淮南子·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成语解释】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一渊不两蛟造句】一渊不两蛟,这两个人还是不要放在一个科室的好。

【一渊不两蛟的成语故事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而灭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以一当十成语故事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当,当作,抵挡,此处不能读作(dàng)。多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战士英勇无比,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也可形容工作能力强或工作方法好。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故事

秦朝末年,秦王派兵攻打赵地,赵军大败。这时,赵王歇以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率军逃到钜鹿固守。

楚王为了救赵,派大将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领楚军前去救援。宋义勒军不进,被项羽杀死。接着,项羽率楚军渡过漳河。楚兵过了河以后,便把船都凿破,沉入水中;把作饭的锅和蒸饭用的瓦甑都敲破;把房屋都烧掉;只保留三天的粮食,用以向士兵表示:如不能战胜,就只有死,没有退回的可能。这样楚兵就没有一个人存退回之心。

楚军一到,立即把秦军包围起来,与秦军进行决战。楚军与秦军展开激烈的搏斗,战场上金鼓齐鸣,杀声震天。楚军勇猛作战,大破秦军。项羽挥戈跃马,带头冲入敌阵,把秦将苏角一刀砍成两截。楚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秦兵仓皇逃跑一败涂地。

另外前来救赵的各路将士见楚军与秦军奋勇血战,都站在自己的营垒上观看,不敢出兵,惊得目瞪口呆。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不仅摧毁了秦军主力,而且对其它军队的将领起到震慑作用,各军队将领表示对他臣服,项羽名气大震,天下皆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望洋兴叹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的大水按着时令到了,无数支流的水都灌进了黄河。河面十分宽广,水雾蒸腾,不论是河的两岸,还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简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还是马。这时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顺着水势向东前行,到了北海,朝东一看,只见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到这时,河伯才开始改变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态,仰起头来对着北海神无限感叹地说:“俗话说:‘有的人懂得了一点道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批评我这种人的啊。我曾经听人说过,孔子的见闻学识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以前我不信这话,现在我见到了你的广阔无边,才知道这话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这里来,那就糟了。我将永远被道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所耻笑了。”

故事启发】家长们在教育你们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在做学问这方面,千万不要做一个望洋兴叹的人,这样就相当于你会止步不前,并且高傲自大,人生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继续的进步。

家长们切记,在生活中洋洋自得,在孩子面前吹牛,因为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模仿你,在未来的学习或者是工作过程中,望洋兴叹,觉得自己什么都坏了,而且就止步不前,这样对他们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家长们一定要教育你们的孩子,不要再学问上望洋兴叹,去嘲讽别人,且先不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可能几辈子都学不完,再加上现在的科学和实验这么发达,要学的东西远远还有很多,所以切记不可教会你的孩子有望洋兴叹的心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动物寓言故事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猪在人的眼里是一种极蠢的动物;狐狸却是一个极聪明的动物。

可这次,狐狸却被猪耍了。

猪正在一棵树下休息,忽然,从树上扔下一块饼,猪看到饼,大声问道:“谁的饼掉了?谁的饼掉了?”

突然,从树下传来狐狸的声音:“你不是很爱吃饼吗?这块饼就是为你准备的呀!”

猪听了,拿起饼咬了一口,才知道是没烤熟的饼,但还是假装吃的很好吃的一样,可是心里正打着如意算盘呢!

狐狸准备了一大袋没烤熟的饼,准备给猪吃,还准备了一小袋烤熟了的饼给自己吃。

狐狸看猪吃的很高兴,便拼命的扔,可是一时失手,把烤熟了的饼扔了,刚好掉在猪的肚子上面。

“哈哈!终于等到这一时刻了!”猪把没考熟的饼和烤熟的饼分别放在两个袋子里,开心的说到:“这些拿去烤熟了,可以给我当一个冬天的诸食呢!”说完便扬长而去。

狐狸呆呆地坐在上面,树枝被压断了,狐狸后悔的说到:“我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故事周记350字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下午,我和妹妹一起坐在家里看成语故事

妹妹看了一会儿就显得不耐烦了。她一会儿要喝水了,一会儿又说要出去玩了,还一会儿跟我吵了。我想看来她是因为成语故事上的生字多,看不来,所以才会显得那么不耐烦,如果我读给她听,她一定会要听的。于是,我就对她说:“妹妹,你不要吵了,我来读给你听。这一些成语故事非常好看。”妹妹拍手说:“好呀,姐姐快读给我听!”于是,我就给妹妹读了起来。这一下,妹妹可认真了,一直听我读故事,再也不吵了。

我一边读给妹妹听,一边把成语故事中的一些好的段落摘抄下来。我把那些精彩的内容抄下来,那是因为老师布置我们的回家作业。整整一个下午,我就这样边读边摘抄,妹妹坐在边上静心听我读故事,专心看我抄段落。这个下午我读了十则成语故事,其中有《拔苗助长》、《抱薪救火》、《闭门思过》……

我读得有点累了,但是心里却非常高兴,因为学到了许多知识,还让妹妹听到了许多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动物寓言故事短篇骆驼和猪的故事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一只骆驼说道:“身材高是最好不过的,你看我是多么高!”一只猪听了他的话说道:“身材矮是最好不过的,你看我多么矮!”

骆驼说道:“好的,如果我说的话不是正确的,那么,把我的背峰割下送给你。”

猪说道:“如果我说的话不是正确的,那么把我的鼻子割下送给你。”

骆驼说道:“赞成!”

猪说道:“同意!”

他们走近一所花园,园的四周围是矮墙,墙上毫无罅洞。骆驼站在墙的这边,他的长颈伸入墙内,把园里的植物吃了不少;他的早餐就解决了。于是他讥嘲地向猪说道:“现在你愿意身材高或是矮?”猪这时正站在墙角下,连园里的好景色也不能一见。

以后,他们又走到了一所花园,园的四周围是高墙,开了几个小矮门。猪由小门里进园去了;他在园中尽量地把植物吃了一个饱,然后走了出来,对骆驼笑道:“现在你以为身材矮好,还是高好?”骆驼这时正站在园外,无法进去,因为园门太矮小,而他的身子太高大。

于是他们把这事想了一通,决定,骆驼不必去峰,猪不必去鼻。他们同声说道:“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

动物寓言故事短篇篇五:仁慈的狐狸的故事

春天,一只八哥死于猎人的弓箭,但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它一死,它的三个雏鸟变成了孤儿。

雏鸟刚出壳不久,懵懵懂懂,弱小无力。弱小的雏鸟饥寒交迫,只知道吱吱尖叫,徒劳地把母亲呼唤。

“看着这些可怜的孤儿,谁能不感到难过呢?”一只狐狸蹲在鸟窝对面的石头上,对着众鸟大声疾呼,“朋友们,别抛弃这些无依无靠的雏鸟吧!哪怕给可怜的鸟儿衔去一颗麦粒,那怕给它们的小窝塞上一跟稻草,这样就能挽救它们的生命,还有什么能比做好事更神圣呢?瞧,杜鹃,反正你在换羽毛,最好拔下几根为它们铺一张暖床,何必让这些羽毛白白地浪费掉呢!燕子,你最好多捉几只蚊子,给孤儿们当午餐。斑鸠,你的子女都已经长大,它们自己觅食已经没有问题,你不如离开自己的家,像母亲一样把雏鸟照看。至于你,亲爱的夜莺,你那迷人的歌后人人赞扬,趁和风轻摇孤儿的小床时,你最好唱上一曲,哄它们睡觉。我深信,大家的热情照顾,会改变孤儿们的悲惨命运。听我的话吧,让我们来证明森林中居民都爱行善……”

正讲到这里,三只可怜的雏鸟已经饿得东倒西歪,从窝里掉下来落在狐狸的面前。狐狸立刻上前把它们统统吃掉,不再滔滔不绝地说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反复推敲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诗人贾岛因考试不中就去当和尚,法名无本。他爱好作诗,作诗时十分认真。一次得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便去请教韩愈,韩愈建议他用“僧敲月下门”,韩愈被贾岛的这种严谨治学所感动。

【出处】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诗话总龟》

【解释】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仔细琢磨

【近义词】仔细琢磨

【成语例句】

◎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选择了这个方案。

◎对我们起草的《创作情况汇报》,他在统改全稿时,总是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反复推敲。

◎不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也不是主观主义地对待客观实际的画家,其所以能够遵循客观实际的法则而又能够充分发挥构思的主观作用,从而创造出富于感染力的形象,除了其他条件之外,也依靠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推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权移马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权移鹿

【汉语拼音】quán yí mǎ lù

【近义词】:指鹿为马

【反义词】:实事求是、 是非分明

【成语出处】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成语解释】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权移马鹿造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权移马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权移马鹿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期,赵高骑着一头鹿在群臣中行走,秦王说:丞相为什么骑着一头鹿?赵高答到:这是一头马!秦王说:丞相错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大王认为臣的话不正确,您可以问问臣子们,一半臣子说是鹿,另一半说是马,而这个时候秦王没法相信自己,所以相信了这个乱臣贼子的话。因此反映了秦二世时期丞相赵高专权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不懂装懂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bù dǒng zhuāng dǒng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用计气死魏国大将曹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统领大军向祁山开来,诸葛亮派兵布好八卦阵,司马懿不懂破阵之法,硬着头皮派张虎、戴陵攻阵,全部被俘。蜀将关兴与姜维三面夹击,司马懿大败而归。

【典故】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王朔《我是你爸爸》

【释义】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充内行

【近义词】强不知以为知

【其它使用】

◎ 他在他们教研室资历最深、职称最高,但他也没因此而不懂装懂、故弄玄虚,所以他得到同事和学生们的普遍尊敬。

◎ 绝不允许孩子们爱面子,不懂装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祸起萧墙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uò qǐ xiāo qiáng

【典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

【释义】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乱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同韵词】拘俗守常、龙飞凤翔、纷纷洋洋、狐埋狐扬、龙战玄黄、骑鹤上扬、愁多夜长、问道于盲、平平常常、动静有常......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示例】不照这么办法,恐祸起萧墙,势且波及全国,总统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嗟来之食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跖、砥平绳直、溢美之辞、情见乎词、设官分职、蚌鹬相持、支吾其辞、朝夷暮跖、心动神驰、危而不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示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艰难险阻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ān nán xiǎn z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日益强大,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卫小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诫子玉说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得小心对付。

【典故】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释义】险阻:危险和障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经历极为困难的境地

【相近词】荆棘载途、艰难曲折、险阻艰难

【反义词】一帆风顺、无往不利、万事亨通

【英文】difficu

【成语造句】

◎ 这是我们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所在。

◎ 然而,自从你信仰共产主义以后,不论在什么样艰难险阻的环境下,你都坚贞不渝,从不动摇。

◎ 大马哈鱼可以说是在惊涛骇浪、艰难险阻的长途跋涉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 郑和帅舟师七下西洋,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后征服了海洋,但遗憾的是未能留下正式的文献资料。

◎ 长征,充满了艰难险阻、流血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文言文的成语故事2:狐假虎威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千钧一发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0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千钧一发

【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成语】: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在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不能取上来了。所以,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枚乘的忠告并没有得到刘濞的采纳,他只好离开吴国,去梁国作梁孝王的门客。到了汉景帝时,吴王纠合其它六个诸侯国谋反,结果被平灭。“千钧一发”这条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故事2: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2] 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有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简(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张之洞(1873-1909)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907年内召为军机大臣。“政治家”的生涯,应该是他的本分。不过,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张之洞周围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学者。在张之洞的赞助下,凭借着种种学缘、地缘、人缘的接近,逐渐形成一个以“清流”人物为核心的学人圈子,在近代中国思想嬗变和学术传承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是从张之洞开始,依次考察刘坤一、袁世凯、端方等清末督抚的文教施设,探索“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

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在众多晚清督抚当中,张之洞的幕府能够独树一帜,吸引大量学人。这跟他早年参与“清流”的经历,也就是李鸿章所谓“书生习气”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

张之洞功名早达:十六岁高中顺天乡试解元,二十七岁时会试中式,殿试被点为探花,随后进入翰林院。在此前后,他结识了翁同龢、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等活跃于京城的学者型官僚,成为这一时期京城士大夫交游的重要组织者。同、光之交的京师学人交往,不仅孕育了金石考古的专门之学,更从学人之间频繁的诗酒交游当中,滋长出一股清议的意气。光绪初年,随着中俄伊犁之争、中日琉球之争、中法越南之争等边疆或藩属问题的激化,外交局面再次严峻。张之洞呼吸领会到这种风气变化,及时从金石考订圈子淡出身影,加入当时翰林院中热衷于言事的“清流”行列。

所谓“清流”,是古已有之的对清议集团的称呼,以朝臣的犯颜直谏为标志,同时包涵了东汉党锢、宋代太学生、明末东林党等泛化的士大夫言论势力。

晚清“清流”区别于前代清议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主体并非负有言责的谏官,而是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宝廷等翰林院的“讲官”。他们平日沉溺于诗酒唱酬、金石考据、校勘收藏,一旦有事,就联翩上疏,鞭挞权贵,弹劾督抚,在朝堂上形成道德舆论的压力。与以往近代史教科书塑造的“顽固派”印象不同,这些翰林院出身的清议分子由于品级较高,大多视野开阔,究心时务,既有与督抚进行交涉的资格,又具备相关学养和人脉。他们自负才情学问,对西方的政治、外交、学术大都有兴趣,喜欢纵横捭阖地漫谈国际形势,甚至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座上宾。

1884年中法战争成为“清流”命运的转折点。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等清流人物纷纷被外派会办防务,却因战事不利而沦为举国非笑的对象。甲申以后,“清流”势力几乎全军覆没。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张之洞。此前他被外放为山西巡抚,战争期间又临危受命,署理两广总督,实际上已从翰林清流摇身一变而为封疆重臣。

“清流”经历对于外任督抚的张之洞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段年少轻狂的往事。作为清流仅存的硕果,张之洞在他的幕府和属下的书院书局中安置了许多清流人物,如梁鼎芬、吴兆泰、缪荃孙、沈曾植、郑孝胥、陈庆年、陈衍等,多为当年翰林院清议分子的后辈或门生。当时京城里流传的话头是:“有好主人在,不患无书院坐。”即便在朝中得罪了人,也还有张之洞这样的“好主人”,为清流士大夫提供出路。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张之洞从提倡新学的先驱蜕化为新、旧之间的调和者,并非退步,其实这正是他出入于“清流”和“洋务”两个群体、两种阅历之间所获的进境。

今人提起张之洞,首先映入脑帘的,恐怕是“洋务派”三个字。说起“洋务派”或“洋务运动”,张之洞绝不是始作俑者。若是从曾国藩、李鸿章等兴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算起,怎么也有三十年了。张之洞大规模从事洋务,是受“甲申马江一败”的刺激,在晚清督抚队中已属后起者。枪炮、铁路、钢铁、纺织等形而下的“器物”制造,更非“清流”出身的张之洞的长项。在一开始,他只能亦步亦趋地摹仿甚至请教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重臣经验。如何将昔日“清流”经历及幕府中清流学人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使其翻出与曾、李系统截然不同的新面目?这是张之洞作为“洋务殿军”必须直面的难题。

大概在1890年前后,张之洞曾致信王韬(1828-1897),请他在上海聘洋人翻译西学书籍。不过王韬返回的题名为《洋务辑要》的稿件,不很令人满意。张之洞不得不从李鸿章那里请来精通洋务的杨模、杨楷兄弟,组织人员修改译稿。这位杨楷就是清末民国时期有名的杨道霖(1856-1931),赵元任夫人杨步伟的祖父。当时他有一封致张之洞的长信,信中详细列举了编辑洋务书的人员、分工和进度。参与重修者,除了杨模、杨楷,还有汪康年、华世芳、叶瀚、秦坚、王镜莹、钟天纬等,多半来自当时活跃在上海周边的新学圈子。更重要的是,这部洋务书采取分门编辑的方式,列有疆域、官制、学校、工作、商务、赋税、国用、军实、刑律、邦交、教派、礼俗共十二门类。其中,官制、学校、刑律、教派、礼俗五门,涉及西学的制度文化层次,在甲午战争以前,应属较为领先的构想。

在我看来,正是张之洞及其周边学人的“清流”背景,使他们在面临西学、西政冲击时,能够保持对于制度、文化、风俗、教育等内容的高度敏感,从而实现“洋务”的内在化突破。“洋务”和“清流”在思维方式上并没有对立,他们大体都是中体西用论者,在人脉上也多有联系甚至重叠。但出自“清流”的张之洞系统,与出自军功的李鸿章及其后继者不同的是,前者衡量中西文化整体的标准,逐渐从“功利”返回到了“义理”,于是洋务自然就从器物流入了制度、文化、教育,甚至伦理。人们看到张之洞晚年逐渐从提倡新学的先驱蜕化为新、旧之间的调和者,视之为退步。其实,这正是张之洞出入于“清流”和“洋务”两个群体、两种阅历之间所获的进境。

张之洞学人圈附着于体制内部的特性和执着于名教义理的底色,这段学术史上的大事因缘,却在近代中国日益趋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中逐渐黯淡下去

在清初康雍乾时代,皇权较为强势,他们主张“君师合一”,利用全国性的思想统制和文化工程,对从理学到考据学的学风转移发挥了引导作用。到了嘉庆、道光、咸丰以后,政治上“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文化权势也逐渐向握有实权的督抚转移。“君师合一”下移为“官师合一”,毕沅、阮元、曾国藩等以督抚的身份和资源提倡学术文教,或编辑大部丛书,或创办经古书院,或经营官书局。张之洞学人圈的成立,正是在清代封疆大吏主持风教传统的延长线上。

近代中国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旧范式已残而新范式未立的过渡时代,学界中人对外在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学人交往等外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最激烈的交锋,无不是在“群”与“群”之间展开。在此过程中,学人圈边缘人物的倾向有可能被核心人物中和。如庚子事变期间,张之洞与刘坤一等督抚主持“东南互保”,张幕下的钱恂、汪康年等则与海外“勤王”势力颇有纠缠,甚至有意鼓动张之洞离开清廷而独立,旋即被张之洞、梁鼎芬否定,付之以镇压自立会起事的果断措施。而张之洞作为群体核心人物的个人意志,也有可能受到整个学人圈氛围的制约。庚子以后,张之洞受八国联军入侵的刺激,觉得一切必须尽变西法,从皮毛学起。这种“全盘西化”的议论,遭到周边梁鼎芬、沈曾植等人抵制。最终他与刘坤一联合上奏的《变法三疏》,仍采用了较为折衷的论调。

“群”是晚清人受西方社会学启发而特别重视的一个观念。不过以往学界往往只重视思想倾向进步的“新学群体”,如学会、报社、政团、政党等,却对士大夫社会固有的交游传统不无忽视。事实上,康梁一派新学群体的发生,本身就以“清流”等士大夫群体为土壤;而如南社等革命团体,更完全继承了唱和、雅集、拍曲、评选诗文等晚明以来士大夫交游的外在形式。清末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正是处于新旧之间。然而,由于张之洞学人圈附着于体制内部的特性和执着于名教义理的底色,这段学术史上的大事因缘,却在近代中国日益趋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中逐渐黯淡下去。在张之洞等晚清督抚身后,地方主政者甚少自负向读书社会输送学术新经验的使命,也再难聚集起足以在学术文化史上留下印记的学人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枕戈待旦

成语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提防。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戈:古兵器;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成语来源:《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成语造句:鲁迅《准风月谈·冲》:“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

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枕字开头的成语

枕戈待旦

包含有枕字的成语

枕戈待旦    高枕无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