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5空间观后感800字(优秀3篇)

《盗梦空间》的横空出世,让我对梦的理解有了更深的思索。这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演员炉火纯青的演技、环环相扣的情节、心思缜密的内在逻辑,让你不得不相信它的真实存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第5空间观后感800字,一起看看吧!

浏览

5121

作文

23

篇1:熊出没之奇幻空间观后感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开始接触熊出没电影是第二部《雪岭熊风》,对熊出没最初的印象是儿童动画,就像猫和老鼠一样,汤姆斗不过杰瑞,光头强斗不过熊大熊二,三维还不够成熟,画面效果不好,但看了《雪岭熊风》之后,我对熊出没有了新的认识,画面得到很大的提高,故事比较有趣,不再一味的单调互斗。

后来我补了第一部《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看得时候还觉得挺新鲜的,比期望值要高,和电视片差别挺大的,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做成3D也还看得过去。可如果拿今年的这部电影和第一部比,就能实打实看得出各方面的技术差别之大。各个方面可以看到熊出没的创作团队花了很多心血的。

今年的《熊出没之奇幻空间》首先是熊大熊二添加了毛发,柔软轻盈,第一次让我觉得质感不错,不再是之前的贴图效果,熊大熊二的造型也有了改变,比以前的更加讨人喜欢,其次是电影里环境漂亮了很多,可能是因为走出了狗熊岭吧,这次电影里的森林,森林植被都很漂亮,连石头上的青苔都很逼真,森林里的光影打在花草灌木上,竟然有种绰约神秘的感觉,这是以前没有感受到的。到了电影的后半段,更是如此,各种奇幻动植物,应接不暇,出现在眼前,和前几部相比,这次电影里增添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想象力很丰富,而且镜头十分流畅自然,有很多印象深刻的镜头,这也很难得。

其中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主角们划一叶扁舟,从荷叶水草中拂过,特效做得很棒,场景很美。一方面美在逼真,清澈见底的河水,和水底游动的水草,丝毫没有国产动画的违和感和假;另一方面美在镜头设计,有种中国国画的意蕴。

虽然技术在进步,但我还是要吐槽一下那个真人部分,现在所谓的小鲜肉,演技真是太浮夸了。

总之,这部电影还是很适合一家人去看的,从技术发面是目前为止国内动画电影质量最高的,每一部都见证着熊出没的成长和改变,中国需要一部衡量动画标准的作品,不能说《奇幻空间》可以胜任,但我相信这部作品绝对是目前为止最接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盗梦空间的观后感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看似循规蹈矩的故事框架中,导演诺兰在保持娱乐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改善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式化设计思路,使之充满了逻辑的智趣,仿佛欣赏电影的过程就是参透一道数独难题。其对梦境的设想和运用可谓前无古人,城市翻转和无重力打斗充满了想象力,而多层梦境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奇妙观感,配合着张弛有力的叙事节奏,更是将观众的情绪燃烧到了极点。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由好莱坞著名配乐大师汉斯·季默亲自操刀,电子感强烈的宏大乐章。其中无论是表现大场面时的厚重质感,还是展露主角情感线索时的低回温婉,抑或任务设计初期的小弦快板,直至最终如释重负时的疲倦舒缓,都贴切地仿佛是被音乐化的电影剧本一般。

不过自然,《盗梦空间》也并非是一部尽善尽美的电影。影片提供了两条同样重要的故事线索,一条完美的任务主线和相对薄弱的情感主线,这条感情线像是前面描述的结局型电影,诺兰将《盗梦空间》中最深层的一个谜底置于其中,却将整条剧情铺陈的略显平淡,以至于包袱抖过之后,竟没能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内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动作场面的略显保守则是另一处弱点,尽管这里有导演对电脑特效的反感和对喜爱电影的致敬等等诸多因素,可就像电影当中的一句台词所言,既然是做梦,就不妨做大一点。一味追求的逻辑化,是否丧失了梦境本该具备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极端的声音,即对《盗梦空间》的无限拔高,认为它是与《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比肩的科幻经典。在笔者看来,这无异于是捧杀。单就故事本身的思想性而言,《盗梦空间》中的哲学概念几乎是被《黑客帝国》包含其中的,而后者更多地承载了对人类自身存在价值和社会变革走向的探究,其间体现出的深厚内涵甚至达到要出书探讨的地步。不过话说回来,一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可以从多种角度体现,当好莱坞电影市场充满智慧的风潮,谁又会忘记那个最初的推动者呢?一切还是留待时间去检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盗梦空间的观后感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在我看来,这句话是继弗洛依德写下“文学是作家的白日梦”之后对艺术(电影)与梦境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强调。当人们置身于电影院,放映厅的灯光暗淡下去,观众就仿佛闭上眼睛进入睡眠,同时也投入到银幕上呈现的梦境之中。如果把电影视为某种梦的观点在美学上不那么贴切的话,以电影这一媒介去呈现人们的梦境世界则是许多导演们热衷于尝试的资料。费里尼的杰作《八部半》正是以超多超现实的梦境表现它的主人公当下所处的现实,电影中的梦境资料成为比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对象。在这一“电影—梦境—现实”的谱系上能够列出许多大师的杰作:黑泽明的《梦》、伯格曼的《野草莓》、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并不处于这一谱系之上。这样评价并非为了抬高那些大师而贬低诺兰,诺兰在这部电影中呈现的梦境世界与那些电影是如此不一样,以至于它们之间几乎缺乏可比性。在费里尼、伯格曼等人看来,梦是超现实的语言,“梦是唯一的现实”的原因在于超现实比现实更为真实。而在《盗梦空间》中,梦就是现实,它甚至比现实更贴合逻辑,更遵守现实世界的原则,它也许能够透过“梦中梦中梦……”的方式变得无限复杂,但这种复杂与人们在玩益智游戏或者穿越一个迷宫时所遇到的复杂并无不一样,而人们在梦境中追寻的东西与在清醒时忙碌追逐之物也并无不一样。于是,梦在那里变得乏味起来,尽管电影本身并不乏味。

诺兰的“梦”完全不具浪漫色彩,它是现实功利场所的延伸,这一点突出地体此刻电影的英文片名Inception(能够翻译为观念植入)中:梦是出于商业目的把想法植入对方大脑的工具。柯布(列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一名“盗梦侦探”,他透过潜入人家的梦境去窃取商业机密。在一次行动失败之后,柯布投入到对手——商界巨子齐藤手下,他要帮忙齐藤在梦境中把一个观念植入到竞争对手的潜意识中,使对方解散他的公司。电影的主要情节即围绕柯布和他的团队透过精心筹划、部署去实施这一行动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