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云岗石窟作文(经典20篇)

浏览

5700

作文

112

篇1:游洛阳,赏石窟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千锤万凿出深山”,用这句话来形容洛阳的龙门石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它是我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南郊伊河两岸,其形态雄伟壮观,令人感叹。

那是个明媚的夏日,爸爸妈妈带着爷爷去洛阳玩,我和弟弟也有幸跟着他们一饱眼福。走过龙门桥,越过传说中的龙门,眼前豁然开朗,伴着伊河水声漫漫前进。我们来到了龙门山,万佛洞,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大大小小的佛像依次排列,神态与样貌各有不同,都在闭目打坐,口中又念念有次,不知是在念哪部佛经。

走着走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名叫“莲花洞”佛洞。听那个拿着折扇的导游讲,这是北魏孝昌年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名。里面的菩萨慈目凝然,洞虽不大,但却有回音,且十分凉快。我想,菩萨们住在这么一个美观又清凉的地方一定很舒服吧。

再走过去不远,就来到了龙门石窟的招牌宝寺——奉先寺。它是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你瞧,中间那尊最大的佛像便是卢舍那大佛,据说它是以武则天为原形来雕刻的。他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离他最近的是一个菩萨,相比他来,菩萨的衣装反倒更加华丽,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菩萨顶眼神黯淡无光,好像是盲人的眼睛。而卢舍那佛的眼睛富有神气与韵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好像都在注视着你,与蒙娜丽莎的神秘有一拼。

接着我们又游玩了东山石窟,白居易遗址和白园。东山石窟虽不及龙门山万佛洞的气概,但也令人赞叹。还有白居易遗址的诗情画意,白园的山光秀丽,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游览了龙门石窟,使我对我们祖先伟大的杰作感到震撼与惊奇。我多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这里一睹风采。但我又担心,我们祖先的这一伟大杰作,它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有的佛像头被弄掉了,有点干脆整个让人给搬走。这朵艺术的奇葩在日渐消退。我真希望,它可以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正月十五,天气很好,爸爸妈妈带我和妹妹一起去龙门石窟游玩。

龙门石窟离我们家不远,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它座落于洛阳市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把车停在停车场后步行到大门需要一段时间,还好有妹妹作伴,我们边走边玩,很快就进入景区。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串串火红火红的灯笼,夹在东西两座青山之间,旁边就是宽宽的伊河,使我既能感到山水一体的秀丽,又能感到石窟群雕的宏伟壮观,也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我们先从西山石窟走起,穿过河桥,又来到东山石窟,一路上我们被崖壁上的大小佛龛所震撼,也被冬日里路边的迎春花、翠竹和不知名的绿色藤蔓植物所吸引。爸爸帮我在手机上安装了“洛阳旅游指南”的APP,我们边走边听,边拍照,学习了很多知识。这里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它的耳朵比我都高,最小的仅有2厘米,比我的小拇指还要低,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龛是卢舍那像龛群雕,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来雕刻的,唐朝人以胖为美,佛龛中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体现大唐的盛世气度。

佛龛大多凿在悬崖峭壁上,我发现很多佛像没有头部、没有手臂,有的佛龛里没有佛像,破坏非常严重。妈妈告诉我:____时期造反派破坏了很多,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偷运文物到国外,也有当地村民上山干农活时无意识地破坏文物,风吹雨淋的风化也比较严重。爸爸妈妈说到这里,语气比较沉重,我们多么希望看到没有遭到破坏的石像,那将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通过游览,使我了解了不同朝代的社会生活,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让我知道文物不可再生,我们应该有责任保护历史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龙门石窟的龙门石窟790字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导游小邓,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我们要去游览世界文化遗产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另两个石窟是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了,现在我们处于河南洛阳南边约十三公里处。大家看,龙门石窟就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高而巨大的龙门山上,我们一起上山去游玩吧!

到了,这是上山后的第一个洞穴,叫古阳洞,里面的佛像占全部佛像的百分之六十。看,内有一些精品书法艺术,共有十九品,字迹气势大方,端正有力。还有一品在慈香窖内。古阳洞从公元四百九十三年开始修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一十五年,可谓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十万多尊佛像矗立在里面,那可不是名不虚传的。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准备离开古阳洞去奉先寺了。奉先寺里有龙门石窟的高之最和矮之最,分别是17.14米高和2厘米矮,形象逼真。大家请看奉先寺的左侧,是石阳洞,里面仙气扑鼻,佛像雕刻得十分精致。

我们继续走,看,我们面前的这个洞比古阳洞还出名,叫宾阳洞。它从魏朝末修建到了唐朝初,中间曾停过一个世纪的工。宾阳洞洞口两侧原有两幅画,十分出名,画得逼真的不能再逼真了。是《皇帝礼佛图》和《太后礼佛图》,后被盗窃。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宾阳洞花了二十四年才建成,内有巨大佛像十一尊。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有的高鼻大眼,体态端详;有的神态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张牙舞爪……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佛洞。

大家快离开宾阳洞,我们还要去万佛洞。万佛洞内有一万五千多尊小佛像,小巧玲珑,做工精巧。洞中还有一把莲花椅,背后刻有五十四枝莲花。

看到我们前面这个洞了吗?这个洞内有一百四十多种药方,体现了古代医学成就,也为传授医术用雕刻法做出了贡献。

龙门石窟有三十余洞,还有一些洞我们下次再来观赏。唐代诗人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真是名不虚传,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

好了,龙门石窟游览完毕,欢迎下次再来,拜拜!对了我还要送大家去车站呢,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游洛阳龙门石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一座千年古都,风景优美,文化气息浓厚,是一处旅游胜地。其中,那里的龙门石窟可以说是名扬四海。以前,我是只闻其名;今天,我是亲眼所见。

走进那座标有“龙门”二字的古老石门,首先看见的是一座巍然屹立在伊河上的大桥,这就是龙门大桥,站在上面,可把龙门风光一览无遗。

渐渐的,望见了一篇马蜂窝似的黑洞,这些黑洞大小不等,有的深,有的浅,仔细一瞧才发现洞中有一个个佛像,这些佛像雕刻细致,每一尊雕像都惟妙惟肖,让人情不自禁地啧啧赞叹。

再向前走,石窟数量就愈来愈多,洞也愈来愈大。这时。一个巨大的石窟把我的目光吸引去了,只见这个石窟里几尊大佛屹立在洞中,中间的那尊大佛脸上还挂着浅浅的笑意,面相慈祥和善,眼神专注地凝视着神州大地,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这就是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它已成为了龙门石窟的代表作品。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旁边的是奉先寺北壁力士,它面相凶恶,赤膊袒胸,右手叉腰,左手合十,脚下踩着小鬼。虽然,它长相难看,但是它为民除害,是一位好佛。

走过龙门大桥,走到伊河对岸,远远地望着那些密密麻麻、惟妙惟肖的佛像,我早已被这气势磅礴的景象所折服。我不禁想到:这样恢弘的石窟艺术中国人是怎样建造出来的?我虽不知建造的方式方法,但却显示了中华人民勤劳聪慧,聪明过人,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开拓出了奇迹,用汗水赢得了中外人民赞叹的话语和目光。这正是“满山石窟称奇迹,古人汗水铸文明” !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游龙游石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晴空万里,我和妈妈一起游览了让人赞叹不已的龙游石窟

我们坐车来到龙游石窟,只见大门上镌刻着“龙游石窟”四个金光闪闪的镏金大字,接着我沿着石子铺成的羊肠小道,一路上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山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野草翠绿、古木参天,这就是闻名的凤凰山。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气势磅礴的5号洞窟,这是一个完全人工开凿的地下巨型建筑,整个厅堂高20多米,面积足有1200平方米。三根巨大的鱼尾壮的巨石撑45度倾斜的顶穹。顶穹和洞壁以及石柱上刻着40厘米宽的平行线,中间刻着弧形纹路,线条匀称、流畅。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其工程之大,工艺之精现代人都无法做到,何况古代人没有先进机器,又是怎样刻出来的呢?真所谓鬼斧神工!这洞里都是红沙岩,如果脱离了水极容易被风化,这样石头开采出来,一点都不坚固,根本不能造建筑,究竟又有何用?更让人称奇的是竟没有一块石头被留在洞中,到底运往何处呢?我真是越来越想不通。

我带着疑惑又参观了2号洞窟。洞里有一个青石雕刻成躯干,无头、手和腿,胸前的玉琮是汗以前权势者的象征。只见他双手呈拱形握着箭柄,箭头朝地,这可以看出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那他是谁呢?还有奔马、飞鸟、潜鱼图、闪电图、翠光岩等,谜团一个一个结起,我真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把这些谜团统统解开。

告别了构造诡奇而神秘的龙游石窟,我依然思绪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龙门石窟日记600字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7月8日,我和姥爷、妈妈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去洛阳玩的主要目标。

龙门石窟的大门前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地,游人很多,由于刚下过雨,地面还有些泥巴。走到售票处,买了票才可以进去,我不要票,姥爷半票,妈妈全票,有了票就进入了龙门景区。一进门,就见到一个小池子,池子上还有一个人造瀑布,水里还有许多鱼儿和水草,水草长得很茂盛,看起来有一米长呢!我用手摸了摸水,好凉好舒服,我把水往身上泼,更舒服了。妈妈说前面的路还长着呢,催我快走。我就小跑着追上了妈妈,蹦蹦跳跳地和妈妈一起往前走。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了一些佛像,可是佛像不完整了,甚至有一些佛像都不见了,被偷到了别的国家。我看到一个雕刻精美的菩萨的手臂不见了,旁边的小牌子上说手臂被美国一个纪念馆所收藏。继续往前走,我又看到了一个雕刻着好多好多小佛像的地方,一边的小牌子上写着万佛洞三个字。我还看到了莲花洞、火焰洞……最后我看到了大卢舍那大佛,我想到在路上见到的小卢舍那佛,感觉真的很像,他们是怎么被雕刻出来的,技艺这么高超,不会是看着图片比着刻的吧!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像和神兽面对着平静的伊河,好像是有什么事情让他们搞不明白,想了几千年也没想通。

游完整个西山石窟,我觉得最好玩的地方是珍珠泉,珍珠泉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形成的,泉水清澈极了,那时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用水洗洗脸、冲冲脚、泡泡手,玩得好开心呀!我想珍珠泉可能会给我带来幸运吧,但接下来我觉得我想错了,珍珠泉给我带来了麻烦,因为我洗完就开始难受了,回到宾馆后就发烧了,还做噩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门石窟作文300字

全文共 282 字

+ 加入清单

从洛阳出发,骑车往南十公里,就来到了龙门风景区。只见这里山清水秀,绿水通畅,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令人叹为观止。

穿过大桥拱门,沿着西山缓缓南行,进入龙山第一大洞窟,洞窟平面为马蹄形,窟隆顶,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姿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得两尊。

我们一路称赞着缓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站在寺下,一仰头,便看见主尊那座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惊讶,只见这尊雕像荣华富贵,仪态万方,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

这里的洞窟年代久远,在雕刻技巧和风格上,也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游洛阳龙门石窟记作文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南行三十里处,有龙门镇,南北朝始凿窟于香山崖壁,盛唐继之,留今日之壮观遗址。

洛水从中而断两山,奔流而去,四野开阔,青山相对而出,双桥横跨,天然之胜地也。雨后初霁,驱车行至,瞻仰之间,感慨良多。

东山之上,有白园,苍松翠柏,树木葱茏,山鸟啁叽,肃穆寂静,迂回小径,拾级而上,蛇形林中,白公陵卧于山腰林莽之间,伟业书于 高碑之上,诗廊环绕于四围,行走其间,吟哦漫步,神驰心往,感乐天之情怀,得天地之匠心。泉水淙淙,穿梭于溪涧沟渠,一池活水, 湿四周之青翠,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往返三次,静坐白亭石上,立乐天堂中,寻乐天之忧乐。

出白园,有香山一寺,烟雾缭绕,丝丝缕缕,远逝云端,前有远望之景,若人间仙境,掩映于山腰丛林之间,犹如怀抱琵琶半含半露之妩 媚,居此地也,昔日乐天得山水之乐,却心系苍生,怀忧国忧民之心。

西山远眺,俯瞰洛水滔滔,白石绝壁裸于天宇之下,大小洞窟,神往久矣。近之,栈道层叠,游人来往,仰观洞中佛龛,静坐莲花台上, 神态安详,目含善慈之光,卢舍那佛,清秀俊朗,忆昔古人之容貌,得乎魏唐之美线,叹神工之鬼斧,览艺术以观止。百十洞中塑像之尽 毁,奈何文明之愈进,文化之愈遭焚耶?

站立于山腰台上,菩萨金刚,神情肌肤,衣袂壁彩,石刻书法,山水佳地,天地灵气,尽收眼底,感岁月之沧桑,沐文化之积淀,油然生 几分虔诚,览物之情,有言所不能道也。已而日头映照,徒步疲乏,出龙门石桥,蓦然回望,此行喜乎悲乎?只为一游,抑或若有所思耶 ?

[游洛阳龙门石窟记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游龙游石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带我和外公外婆去游览龙游石窟。这已经是我第三次重游龙游石窟了。石窟其实就是地底下的洞穴,但这些洞穴不是天然的,而且非常大,一个洞连着一个洞,很壮观。今天我要带着我的两个疑问去游览。

我的第一个疑问是:这些石窟是怎么凿出来的?它又不是天然的洞穴。听爸爸说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呢!我非常好奇,所以决心仔细研究研究。走进洞中,我仔细摸着石壁上那些有规律的凿痕,我似乎有了答案:不管这些巨大的洞穴是拿来做什么的,有没有用途,都是古代人民辛辛苦苦凿出来的。我可真佩服他们,他们就像愚公移山一样伟大。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这些洞里都这么凉快?走进洞中,一下子就凉爽了起来,大家都在喊:“哇!凉快!”在洞里,就像在冰箱里一样。我用手摸着洞中的石壁,发现石壁上都湿湿的。这个我可知道不少,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这说明,里面真的比外面凉快。可是为什么洞里面比外面凉快这么多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我把问题告诉爸爸。爸爸回答说:“这是因为洞里空气不流通,外面的热空气也进不去,所以里面才比外面凉快这么多。”妈妈在一边打了个比方说:“如果冬天来的话里面就比外面暖和,这也同样是因为外面的冷空气吹不进洞里的原因。”

这次游览龙游石窟真令我难忘,还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云冈石窟游记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我就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宋就ok了!

这里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1年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2007年5月8日,大同市云冈石窟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现在,我们就走进这个石雕艺术宝库了,请各位在参观过程中不要乱涂乱画,破坏遗产等。 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林立,蔚为大观。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这些佛像、飞天、赞助者、供养人的面貌和衣饰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异域色彩。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融汇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整个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大家看!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现在,大家在这个窟集合,我身后的这个算一个东部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现在,这个巨大的窟属于中部石窟,这种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窟在西部石窟这一带里,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不过,两者雕出来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总体来讲,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十分突出。这石窟中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现在,我们就来边走边欣赏着美丽的云冈石窟吧!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欢迎再来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龙门石窟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我去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郑州。

据说龙门石窟是古时候的人们用工具一点一点的建起来的。后来有一些坏人知道了,就把那些佛像的头和手给拿走。所以这时候的龙门石窟的这些佛像只有十几个是完整的。据龙门石窟有两万多个佛像和四千多个石窟,所以佛像和石窟随处可见。有的佛像大,有的佛像小,有的比大象还大,有的比石头还小,我真不知道那些坏人是怎么到取到佛像的头和手的。古代的颜料比我们现在画画的颜料还要好得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代的颜料涂在佛像上,经过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都还有一些残留着。如果是现在的颜料,可能早就没了。

后来我们去骑了自行车,那是一辆三人自行车。我和我哥哥还有一个阿姨一起骑三人自行车。

我觉得名胜古迹一定要好好维护,不能去破坏这些名胜古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游龙门石窟河南地域作文

全文共 9320 字

+ 加入清单

露天的石寺里有一尊巨大的佛像,迷人的微笑透射出1000多年前武则天的愿望;一群石窟仿佛定格了1000多年前的宗教。它就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五公里外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建于493年,现存窟龛2345个,佛像十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这里的佛像神态庄严、肃穆。来到龙门石窟,不得不观赏的是万佛洞和奉先洞。

来到万佛洞前,环顾四周,用一个字即可以形容这里的佛像,就是小。在一个5.8米高,6.5米深,5.9米的洞内,竟有上万个佛像,单单两壁就有佛像15000尊,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洞内主佛是阿弥陀佛。他坐在莲花宝座之上。佛像背后有54枝莲花,花里有54位菩萨,菩萨或沉思、或嬉戏、或端庄坐立,形态万千、栩栩如生。在南北壁面的基座上,分别有一群乐伎,一群舞伎。乐伎们手执各种乐器,尽情弹奏;舞伎们则随乐起舞,婀娜多姿。在洞口南壁,有龙门石窟里最美的一尊菩萨。只见她身穿宝衣,左手食指与中指夹着玉将瓶,右手将拂尘摆到背后,好一个潇洒的菩萨。

离开万佛洞后,大约走三百米的路就来到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摩崖造像群。位于山腰间的凹形的崖壁上,没有开洞凿窟,而是在南北宽36米、深40米的凹形崖面上依崖而建。在九佛背后有一些方洞,那是宋朝为了保护佛像而建成大型木廊檐所凿的固梁枋洞,因长期风雨侵蚀,现已毁坏,只留这些枋洞了。奉先寺也因称为“九间房”。

奉先寺主佛卢舍那大佛龛11尊巨佛主从分明,高低有别,各司其职,气势磅礴。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大佛丰满圆润,眉清目秀,神情聪慧,嘴角微翘,含笑而不露齿,人们都说主佛酷像武则天,是武则天至尊权利的象征;两旁的阿难佛和迦叶佛通高10.65米,两菩萨通高13.3米,供养人通高6.4米,两天王和力士通高10.3米。仅从造像高度即可看出地位的高低、等级的差别了。两菩萨衣着漂亮,姿势也很完美,美中不足是好像双眼无光,瞎子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很简单:菩萨服饰精美,如果再画龙点睛,很容易抢走主佛的“风头”。因此,建造者给了菩萨一双特别的眼睛。

两则的天王手持宝塔,脚踩夜叉,力士一副雄伟而暴烈的模样。每尊佛像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给人以强烈的宗教艺术感染力。

龙门石窟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佛像依然用平和的目光看着远方。龙门石窟是古人用智慧和血汗凝结而成的。每当我回想起卢舍那大佛时,真想再次参观令我难以忘怀的龙门石窟。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

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

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

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

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

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云岗石窟旅游日记600字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记录了中国佛教史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这样的好地方我怎么能不去,这不,这个暑假我就去了大同。

一进景区就是一个偌大的广场,广场中心塑着一个慈眉善目的和尚,眉宇间又带着严肃,这就是云冈石窟最先的开凿者——北魏时期的昙曜法师,他开凿的五个洞窟叫做昙曜五窟。

接着往前走,就来到了云冈美术馆,馆里总会有不同的展览,这次我们看到的是关于鲁迅先生的展览,之前我只知道鲁迅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家,通过展览我才知道,原来他还是个美术家和收藏家。其中他收藏的北魏时期的文物让我很感兴趣,上面雕刻着很多佛像,佛像慈眉善目,神态相似,都低垂眼帘仿佛正在修行。

一片林荫道后,就看到了著名的云冈石窟,它坐落在山“肚皮”上,与青岛的石头山不同,大同的山比较特殊属于砂岩,山不高,真应了山不在高有佛则名。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0窟的大佛,它高13。7米,是一尊坐佛,由北魏昙曜法师指挥开凿。只见这佛巍然端坐,表情喜悦,像是看到了人间事事美好而开心。他耳大垂肩、两耳有轮,眼睛和眉毛细长如柳叶,嘴角微微上扬。据说这是根据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形象塑的。我还看到了最小的佛像,它只有2厘米。我最想看到的有音乐飞天彩塑的石窟因维修关闭,没有能参观到,很遗憾。

在其他窟里,我还看到有些佛头残缺不全,据说是被日本人盗取的!旧中国的屈辱历史啊!让祖国母亲饱经风霜、饱受侵略!现在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保卫祖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云冈石窟名不虚传,它果然配得上四大石窟的美名。参观结束后我还意犹未见,可是只能期待下一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云冈石窟游记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位于山西大同市的云冈石窟。这个充满佛教色彩的地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 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依山开凿,东西大约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 5万 1千多尊的石雕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佛像立于石窟中,有的经过彩绘工艺十分美丽。大佛最高17米,最小仅几厘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石窟的石料是黄砂岩,这种石头非常软,利于雕刻,古人因此利用这种石料修筑了著名的云冈石窟。这当中最吸引我的是第28窟,三尊佛像保存完整,它们像盘古一样顶天立地的站着,气势宏伟雕刻精细。眼睛由黑色的琉璃做的,目光严肃、明亮,象是在告诉人们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在其他窟里,我还通过墙上的连环画,知道了释迦穆尼顿悟成佛的故事;看到了多宝佛和释迦穆尼对坐论经的场景。由于整个石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好多佛像身体风化、脱落、掉色,甚至有的窟里只能见到隐隐约约的佛像的影子;还有的人将佛像的琉璃眼睛盗走……真是可惜!

大人们来到这里,我听见他们总说震撼,可是当我看到这些雕刻时,我想到的是一定要保护好我国的文物,因为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我们古人的心血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龙门石窟有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妈妈带我去游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等朝代修建,建有大小石窟、佛像不计其数,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我们一进旅游景区,远远地看见山上挖掘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形态万千、各式各样的佛像就雕刻在这些石窟中。这些佛像大的身高数丈,小的只有鸡蛋般大小。其中有身型圆满、神态庄严的卢舍那大佛,有安祥自在、微露笑意的释迦牟尼佛,有举止从容、文静端庄的观世音菩萨……

我们在惊叹先人鬼斧神工精湛技艺的同时,也看到不少洞窟在历经漫长的岁月洗礼和风雨侵蚀之后,显得斑驳陆离,特别是有的碑刻和佛像人为破坏严重。有的没头,有的断手,有的跛足,更严重的是有的佛像不翼而飞,只留下空空如也的石洞让后人唏嘘不已。

据导游介绍,这些破损严重的石窟,除了自然风化的因素以外,相当部分是在晚清时期,遭受外国侵略者抢劫,运到了国外;也有的是因为以前当地人非常贫穷,文物意识淡薄,把石窟里的佛像偷偷搬走拿去换钱。

我一边惊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悠久,一边为缺损的佛像感到可惜。我希望那些被盗取、被国外收藏家收藏的佛像能够归还回来,让它们完璧归赵。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出现外国列强侵略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大别山石窟一日游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10月4日,我很早就起了床。今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我要和我的亲人一起去大别山石窟游玩,此时,我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大别山石窟去。

到了石窟大门,首先映入眼帘连绵起伏的山和茂盛的树林。大门正前方放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就好像是一只趴在地上的大象,上面写了几个红红的字“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4A级石窟景区”。石头的后面是金顶红墙的寺庙,穿过寺庙,是一座池塘,里面树着十二生肖的雕塑,真是栩栩如生!

踏着一级级的台阶来到石阶的最高层,哇!这里的景色尽收眼底。东、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就像一排排笔架。三座大山抱着一座天仙潭,碧绿的潭水深不见底,就像一块绿宝石,真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天仙潭的南面是石窟群,有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窟,大的能容下一万人,小的一个巴掌就捂住了。石窟上流下的两条瀑布就像两道晶莹透亮的珠帘,我兴奋地向石窟跑去。

我跑到石窟前,却被一条瀑布拦住了去路,我拉着妈妈的手来了一个百米冲刺,哇,瀑布的水真冰呀!给我洗了个冰水澡。穿过瀑布就是最大的万人窟,里面能容下一万多人,就像一个咧开的大嘴巴。石窟里是大大长长的斜坡,上面布满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子,坑坑洼洼,好像是月球表面,这些岩石都是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和侵蚀才形成的。

我沿着“云梯”爬到了山顶,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好像是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下山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长长的滑滑梯,那是用石头依山建成的。爸爸带着我体验了一次石滑梯,我们从山顶一下子滑到了半山腰,真刺激呀!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线天,这里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过,狭窄的石梯夹在两山之间,十分的危险,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去了。我们沿着弯弯曲的山路回到了石窟的大门,回头望去,高高的石窟披着夕阳的霞光,耸立在那里,好像在和我们依依不舍地道别。

小朋友们,你们也想到大别山石窟来玩吗?那就让我来给你们当导游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游龙门石窟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假期,爸爸妈妈带我来到具有“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称的世界文化遗产风景区——龙门石窟

著名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以南13公里处,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称“伊阙”。现在,“伊阙”已成为游龙门石窟的第一景观。

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就刻凿在龙门山的石壁上,长有1公里多。现存石窟1352个,佛龛150个,碑刻30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这里如同一座座包罗万象的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我们沿着石块铺成的小路拾阶而上,经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到了万佛洞。洞中主佛跏趺于八角莲花座上,似乎个个佛都朝着我们笑呢!最令人赞叹的是洞内的南北壁上刻满了2厘米的小佛,远远望去就像密密麻麻的巧克力豆。高的有17。14米,远远看去就像是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1000多年前,华夏文明就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不由令人深深敬佩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这散发着无限魅力的龙门石窟,定会在每位游人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并回味着它那无限绵长的古老文化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麦积山石窟的自述700字作文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魏晋南北朝,石窟艺术达到一定高度的水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都于此时代凿开。而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石窟,那是我唯一游过的石窟景观,领略其石窟艺术。麦积山窟更早始建于先秦。

于是,麦积山窟向我诉说:“我立世上千年,见证了各个朝代的繁盛与衰败。经过不断加工与修建,致使其石窟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精雕细琢,精描细画,勾勒出一笔笔神韵。麦积山窟佛像比较庄重,体现了佛的东方特色,其风格如遗世独立,显现不同时代的交融,并流与发展,绘出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独特民族风格。”

“佛像多屹立于悬崖绝壁之上,处于高耸横绝的崖上,而万物丛生于四周,碧草树木茂密。天地的自然美与人文的汇合共筑自然人文奇观。佛是普渡众生的,是人们的信仰,他给予一些人超态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汇聚于壁画之上,将其最美的一面呈现于人。”

我欣赏麦积山石窟那雕塑美,人文美以及周围大自然带给的勃勃生机。这是大自然与人文共同的杰作。我为这美景啊赞叹,为这艺术成就而高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它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汗水,和其宗教信仰带来的超脱。

麦积山一游,我听到了石窟的自述,他叙述了几千年来的光辉历史,展现了各种时代下的完美结晶。这种艺术给中国人带来了民族的自豪与荣耀感。在那种艰苦环境下,劳动人民不惜辛勤的去创造着奇迹,这过程中有多少苦与多少难,在人们面前展现了多少难题,人们闯过了它,为后世之人留下伟大的杰作。这就是老祖宗给我留下的最好的礼物。麦积山山石窟的自述,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华民族几千来的发展,以及它在各个时代的精神。

多听听人文建筑的自述,来表现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云冈石窟游记作文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玩。

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它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佛教创建的。

到了云冈石窟,远远望去云冈石窟像座山,近看都是一个个有佛像的石窟,石窟有五十三个,石窟里的人物千姿百态,有的在跑,有的在跳,有的在走。还有一座佛像,光胳膊就两吨重,下面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小佛像给他撑着,不然那佛手早就断了。佛像的眼睛是用琉璃嵌上去的,非常逼真。

导游阿姨带领我们从石窟群的东边入口开始,详细地介绍了每一个洞窟的特点。听导游阿姨说这些洞窟有的风化已经十分严重,有的佛像已经面目全非,但是第5、6窟的保存却十分完好。据导游阿姨介绍,这是因为在清朝顺治年间由政府在这两个窟的外面修建了木质结构的楼阁,所以对石窟及佛像的保存完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走进第5窟,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在我面前的是一尊巨大的佛像,我估计这尊佛像至少有6层楼那么高,他的面部圆润、鼻尖高挺、双目有神、两耳垂肩。窟的四壁雕满了精美的佛龛、佛像,制作工艺简直是天衣无缝,有可能连现代机器也比不上呢!

云冈石窟作为世界的文化瑰宝,佛教殿堂,人文景观,教育基地,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云冈石窟一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这一天真的很精,我看到了有各种各样精美的佛像,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有趣的故事;这一天我过得很充实,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同时也了解了我国北魏时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门石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娘娘带哥哥来洛阳玩儿,我们一块儿去龙门石窟景区游览。

到那以后,人山人海,我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多人。妈妈告诉我,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个是山西云岗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龙门石窟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龙门石窟景区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两座青山之间有一条伊河穿流而过,两座山分别叫做龙门山和香山,也称东山和西山。石窟大多分布在龙门山上,香山上有香山寺和白居易墓。

石窟有大有小,大的二十多米,小的只有两三厘米。它们都是一千五百多年的能工巧匠雕刻的。它们个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最大的卢舍那大佛,姿态优美,表情安详,我们都不由自主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叫好。但可惜的是不少佛像被损坏了。

美丽的龙门石窟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为我是一名洛阳人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